【煮酒論史篇】 青梅煮酒 → 董卓進京述論

作者:陳勇

東漢末年董卓進京,剝奪了何太後作為帝國最高決策者的地位,並將代少帝繼統的獻帝,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漢魏之際皇權嬗替的進程,由此而發軔。

黃山《後漢書集解校補》在比較了董卓、曹操時期宰相制度異同後指出:“(曹操)使大權歸於一己,固自以為優於卓,實則甘心為卓所為而已。”黃山拘泥於名教,對於一切動搖漢室基業之舉,統統加以否定,其立場並不足取,但他揭示了董卓、曹操政治上的繼承關系,見識又有過人之處。

本文試圖澄清董卓進京的基本史實,進而重新認識漢魏之際歷史劇變的背景。

一、廢少立獻與迫何太後歸政

(一)有關廢少立獻的兩處疑點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廢少立獻,一時震驚朝野。董卓此舉用心何在?由於舊史所述疑點頗多,而顯得撲朔迷離。

《後漢書董卓傳》:“中常侍段圭等劫少帝及陳留王夜走小平津。卓……聞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見卓將兵卒至,恐怖涕泣。卓與言,不能辭對;與陳留王語,遂及禍亂之事。卓以王為賢,且為董太後所養,卓自以與太後同族,有廢立意。”以上範曄記敘董卓廢少立獻之緣起,十分可疑,有待於深入辨析。

其一,董卓廢少立獻的前提,據範書本傳說是選賢。其時少帝年十七,陳留王僅九歲,相形之下,後者更加缺乏執政的能力和經驗。重要的是在群臣看來:少帝“富於春秋,行無失德;”〔1〕“未有不善宣聞天下。”〔2〕《三國志董卓傳》注引《獻帝起居注》所載廢少之策,謂“帝天資輕佻,威儀不恪,在喪慢惰,衰如故焉;兇德既彰,淫穢發聞”雲雲,與士大夫所言差異甚大,可信都是董卓強加的不實之辭。

再者,少帝一行人連夜出逃,突然與涼州羌胡兵相遇,其張皇失措本來是正常的反應;陳留王即使確如史籍所述能夠從容應答,也是由於年紀幼小,身陷險境而懵然無知。董卓僅僅憑藉其與少帝、陳留王的一次對話,就判定二人的賢愚,是令人費解的。另據《三國志董卓傳》注引《英雄記》:董卓將步騎迎少帝於北芒坂下,“〔卓〕前見帝曰:‘陛下令常侍、小黃門作亂乃爾,以取禍敗,為負不小邪?’”我認為,這段記載可能更接近於事實。

少帝(確切地說是臨朝的何太後)信用宦官,敗壞朝綱,已為朝野所共見。由上引董卓在北芒初見少帝時的寥寥數語即可推知:他是抱著一種對少帝、太後批判的態度進京的。也就是說,其廢黜少帝的動議,與少帝在萬分恐懼之中能否流利“辭對”,實際上並無多少關系。

其二,董卓欲行廢立的另一個因素,似乎是考慮到他與少帝、陳留王關系的親疏。征諸史實,陳留王劉協確曾“為董太後所養”。但是,董太後籍貫在河間,其父即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解瀆亭侯劉萇;董卓則是隴西人,其父君雅官至潁川綸氏尉。可以說,董卓與董太後兩個家族,在地域、官閥、婚配諸方面相去甚遠。“卓自以與太後同族”,而選擇陳留王繼統,顯得極為牽強。

那麽,董卓廢少立獻的真正起因,究竟又是什麽呢?

(二)廢少立獻是迫何太後歸政的前奏

董卓廢少立獻的同時,還有另外一項大的舉措,即迫使臨朝的何太後歸政。這兩件事有著內在的聯系,事實上,廢少立獻是為何太後歸政所做的準備。

中平六年四月,靈帝死,少帝繼位,何太後臨朝。同年八月,太後兄何進謀誅宦官,反為宦官所殺。《後漢書何進傳》:吳匡、袁術燒南宮,諸宦官“因將太後,天子……從復道走北宮”,以避兵鋒。盧植於閣道窗下仰數宦官段圭,“段圭等懼,乃釋太後,太後投閣得免。”董卓進京後意在獨攬朝政,而何太後倖免於難,勢必繼續臨朝,這自然又會約束董卓的權力,是董卓所不能容忍的。

董卓的目標在於逼迫何太後放棄臨朝,但僅僅做到這一步,並不能完全排除其隱患。因為接替何太後權力的少帝,正是何太後所生,其得以登極,亦賴何氏之助。何太後歸政之後,仍然可以通過少帝,對朝政發生影響,使董卓難於真正操縱皇權。更嚴重的是,董卓如果殺死何太後,又將同少帝結下深仇。董卓對少帝這個潛在的敵人,不得不有所防範。廢黜少帝之事,大約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董卓需要尋覓一位劉姓宗親,取代少帝的位置。當時,少帝異母弟、陳留王劉協是最合適的人選。除了與靈帝血緣親近的條件外,陳留王生母王美人當年正是何後鴆殺的。陳留王後來為靈帝母董太後收養,而董、何兩位太後關系緊張,人們甚至懷疑董太後之死,是何太後及何進所害。陳留王終將與何太後產生隔閡。是不言而喻的。換言之,董卓嚴酷處置何太後,無須擔心引起陳留王的敵對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