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馬橫槍篇】第2章.燕趙風雲 第42節

一支騎兵隊伍從天地之間飛速射來。

這支軍隊成戰鬥沖鋒隊列一字橫排,以排山倒海般的駭人氣勢洶湧撲來。

大地在抖動,在輕微的顫栗。五彩繽紛的旌旗在迎風飄揚。戰馬在奔騰,巨大的轟鳴聲驚天動地。戰鼓在吼叫,渾厚的聲音直沖雲霄。

大營內一片慌亂,各部人馬在各種牛角號聲的指揮下,紛紛列隊,集結隊形。

李弘和鮮於輔等人縱馬出營,向遠處眺望。

“白馬公孫瓚。”

鮮於輔突然大聲叫起來,“是遼東的騎兵,是白馬公孫瓚來了。”

李弘緊懸的心立即放了下來。

用戰鼓指揮部隊按常理來說應該是大漢自己的軍隊。但現在和鮮卑人交戰時期,什麽情況都有可能發生。自己的部隊不就是用牛角號嗎?敵人也可能仿效漢軍用戰鼓。鮮卑人牛頭部落的風裂大人就是用戰鼓指揮作戰。

聽到鮮於輔地叫喊,一群人不約而同地松了一口氣。

李弘回頭望望大營,三曲部隊的騎兵尚未集結完畢。他再望望迎面趕來的遼東騎兵,目測了一下雙方的距離,知道一旦真是敵人來襲,自己的部隊就會象慕容績的大軍受襲一樣,根本沒有還手的機會。他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鮮卑人的黑鷹鐵騎。什麽時候自己也能訓練出一支無敵天下的鐵騎呢?

他轉目望向鄭信。他想問問他,斥候隊為什麽沒有偵察到這支部隊?鄭信也非常疑惑地回望著他,十分茫然。他沒有辦法解釋。

對面的騎兵隊伍速度不減,依舊在狂奔。最前面的中間一排,赫然是一片突出的白馬隊列。它們漂亮的身影映襯在藍天綠地之間,顯得格外得耀眼奪目。

李弘和他的部下久聞公孫瓚的大名,雖然沒有見過他,但聽到他的傳聞太多了,各人心裏都很仰慕崇拜他。馬上就要見到名揚天下的人物,大家的心裏充滿了好奇和興奮。

公孫瓚字伯珪,是遼西令支人。他出身於官宦世家,其父曾經是二千石的中央大員。他雖然有一身本事,但由於母親出身卑賤,成年後也只能在遼西郡的太守府充當一名書佐,亦即抄寫員之流。然而他很快便獲得了太守侯安的賞識,被太守大人招為女婿。侯安也是一位名士,為了自己女婿的前途,他把公孫瓚送到洛陽之南的緱氏縣,拜大儒盧植先生為師,讀書做學問。

公孫瓚在北方長大,他自己是一個慷慨悲歌之士,豪爽而尚武好義,根本就不喜歡讀書論經。他不曾把書讀通,便告辭盧值回到家鄉令支縣。不久,他在嶽父的推薦下,再次到新任遼西郡太守劉基的下面作了一個上計吏(相當於現在的會計室主任兼統計室主任)。他根本沒有文人的氣質,幹這些事都是用非所長,但也表現得不是太壞。

過了兩年,劉基因為黨錮之禍受到牽連,被押往洛陽。公孫瓚知道劉基被人陷害,出於義憤,他化裝成一個仆人,一路跟隨保護。劉基在京都洛陽被判流放交州日南郡。那地方處於南方蠻荒之地,傳聞瘴氣非常厲害。公孫瓚看到劉基無辜獲罪,孤苦可憐,乃下定決心親自護送他到日南郡。兩人走到中途,劉基就遇到了赦免的機會。公孫瓚將他送回家,獨自一人返回遼西郡的令支縣。

因為這件事,公孫瓚的俠義之名傳遍幽州北方各郡,聲名大噪。不久公孫瓚被繼任太守推舉為孝廉。(孝廉,漢代選舉官史的主要科目之一。郡國在自己所轄範圍的士人中,選孝順父母,行為清廉者向朝廷推薦。一般是一年薦舉一、二人。獲得孝廉資格者,去京師通過課試後為郎。過一定期限,便由郎為官,或去地方作縣令,或作其他長官的屬史。)這是大漢國官場的正途。由孝廉而被天子召見,留用為“郎”,再由郎而外放為地方官,最後由地方官而內調為中央大官。

公孫瓚在為“郎”欺滿以後,被派作幽州的遼東屬國長史。長史(相當於現在政府部門的秘書長),是文官,但在這裏卻是武官,相當於一郡的都尉。所謂遼東屬國,便是散布在遼東郡周圍的若幹藩屬國,亦即大大小小的烏丸與鮮卑的部落。遼東屬國長史的職責,便是監視這些部落,不許他們造反。大概因為出身的關系,受到的教育和普通人差異比較大,公孫瓚極端仇視胡人,好象和他們有血海深仇似的。每次,只要他接到有部落造反的消息,他就會勃然大怒,義憤填膺,立即率部去平定叛亂,常常深入邊陲,望塵奔逐,日夜繼戰,好象這些部落和他私人有深仇大恨一樣。公孫瓚和胡人交鋒,從來都不留活口,盡屠全族,當真是雞犬不留,其血腥殘暴,令胡人聞風喪膽,莫敢捋其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