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馬橫槍篇】第3章.風起雲湧 第2節

公元185年9月。

天子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執金吾袁滂為副,西上長安,率軍剿滅叛軍。同時遷升中郎將董卓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統歸張溫節制。

朝廷遷钜鹿太守郭典為冀州牧,統領冀州軍政,剿殺中山,常山,趙國,钜鹿一帶的黃巾余孽。復遷劉虞為甘陵國(即後來的清河郡)相,率部撲滅東武一帶的黃巾軍。

車騎將軍張溫接到聖旨,立即去拜訪賦閑在家的皇甫嵩,請教征伐西涼叛軍的方法。皇甫嵩雖然受到奸佞小人的陷害,但他生性豁達,倒也不是太過計較。張溫是當朝三公之一,又是當時名重一時的名士,其位高權重,皇甫嵩當然不敢怠慢,熱情招待,細說西涼軍事。

皇甫嵩當然希望張溫打贏這一戰,穩定西北局勢,讓西北邊郡的百姓過上安穩日子,所以他事無巨細,一一說到。皇甫嵩一再強調,要想戰勝以騎兵為主的西涼部隊,漢軍沒有十萬人的部隊不行,沒有騎兵不行。張溫聽完之後頗有心得,心領神會,隨即他提出希望得到長安前線皇甫嵩舊部的大力支持,並且要求其從子皇甫酈為車騎將軍府從事中郎,也就是高級軍事參謀,以協調皇甫嵩舊部和留在長安的周慎部,董卓部,齊心協力共同抗敵。皇甫嵩滿口答應,並向他保證留在長安前線的部隊在其長子皇甫堅壽和麴義等將領的帶領下,堅決聽命於張溫的指揮。

張溫是文臣,雖然對領軍打仗一竅不通,但他有不少門生故吏非常在行。

儒家學宗師親自授業的弟子,再傳授的門徒就是門生。當時,一大批士人投靠在以儒學起家的權臣門下充當門生,以圖被推薦入仕。門生要向老師進財貨,為其奔走服役,以君臣父子之禮事宗師,從而形成一種世襲的臣屬關系。權臣舊時的屬吏和由他們推薦為官者,被稱為權臣的故吏。故吏如同家臣,稱長官為府主、舉主,為其效勞,致送饋贈,甚至生死相依,患難與共。他們之間是臣屬關系。府主、舉主死後,故吏要服三年之喪,並繼續事其後人或經營其家財。當時不少門閥大族利用門生、故吏形成強大的政治力量,左右著當時大漢國的政治命運。

時任議郎的陶謙就是張溫的得意弟子。張溫將其招至車騎將軍府任司馬,隨其出征。陶謙出身揚州丹楊郡的小吏家庭,父親終其一生也不過就是個縣令。他幼年失怙,一直是個玩劣小兒,十四歲方才折節向學,以孝廉被推舉出仕,歷任縣令,幽州剌史,議郎。

右車騎將軍,錢塘侯朱俊是張溫的至交好友。朱俊特意向其推薦了同為江南老鄉的門下弟子吳郡人孫堅。

孫堅是吳郡富春人,其家世代在吳地作官。他少時為縣吏,十七歲時就單挑群盜,名聲大噪,歷任郡縣的司馬,縣丞等職,在當地聲望頗高。去年朱俊奉旨討黃巾,孫堅擔任他的佐軍司馬,隨他南征北戰,多次立功,被遷升為北軍屯騎校尉下的一名別部司馬。

張溫非常信任朱俊,知道他不是為了什麽私情而特意提拔老鄉,他推薦的人一定很有能力。於是他奏請天子,征調孫堅為車騎將軍府的參軍事,也是高級參謀,和從事中郎差不多。

張溫同時按照皇甫嵩的意見,準備從北疆幽州各邊郡抽調精騎到西涼戰場參加作戰。他的原意是征調最近聲名鵲起的豹子李弘,但這個消息不知怎麽被中郎將盧植知道了。

盧植是公孫瓚的老師,這個揚名立萬的機會當然要給自己的學生去爭取。盧植立即登門拜訪。李弘和公孫瓚比起來,無論資歷,聲名,軍級,都差得太遠。盧植的這個面子張溫自然要給。他立即奏請天子,以八百裏快騎上幽州征調,命令公孫瓚調集一萬騎兵務必在十月中旬,也就是一個月不到的時間,趕到長安。

公孫瓚一走,遼東和遼東屬國,以及遼西三郡就缺少一位強悍者坐鎮邊陲,威懾烏丸人和鮮卑人。李弘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用他就要提拔他為秩俸比兩千石的官員。於是朝堂之上再起爭吵。以大將軍何進,漢室宗親,中常侍為一方,太尉張延,司空楊賜等名士大臣為一方,各執一詞,大吵特吵。天子頗有興趣地看著各位大臣的表演。

按道理,以李弘這種出身低賤,靠軍功升職的軍職人員,無論功績多大,要想在這個年代升遷到秩俸比兩千石的官職上,根本不可能。

在漢朝,校尉,都尉都是比兩千石的官員,在郡國,軍隊裏,都是大官了。

統轄軍隊的將軍在兩漢一般很少設置。將軍地位尊貴,與將軍號少且不常置有關,但更主要是跟秦漢以來社會具有濃厚的尚武精神有關。將軍掌征伐背叛,非常尊貴,三公等權勢尊貴的大臣常常受到天子的嘉獎,他們經常以大將軍、驃騎、車騎、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等重號將軍輔政。東漢中前期,度遼以及其它雜號將軍秩俸都是二千石,與郡太守地位相等。除度遼外,其它雜號將軍一般事罷即撤。度遼將軍是朝廷設置在邊疆專門對付匈奴人的。將軍職位為世人所看重,無論重號將軍還是雜號將軍,地位都很高。許多文職官僚也常常加重號將軍,不統轄軍隊,只是作為殊榮而加贈。校尉、都尉等軍職也是如此。在戰爭時期,不少官僚都是以校尉、都尉領郡太守職。當然,各校尉、都尉也不可一概而論。中央武官五大校尉的地位就比邊軍的校尉要高,中央武官騎都尉也比郡國的都尉地位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