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馬橫槍篇】第12章.日蝕蒼黃 第11節

當天晚上,李弘、鮮於輔、徐榮、李瑋和李儒五人圍坐在火盆旁,商談洛陽和北疆的局勢。

李弘對北疆的將來非常擔憂,一是河套和平城兩地的屯田剛剛起步,困難重重,未來幾年內戍邊大軍的糧餉很大一部分還要依靠朝廷解決;二是北疆疆域擴大後,戍邊成了一件當前最棘手的事,除了糧餉受到制約外,還有兵力的問題,主要就是鐵騎嚴重不足;三是滯留在北疆的災民短期內很難回遷,這無形當中加重了北疆的負擔和危機。

北疆雖然因為漢北郡的建立解決了許多矛盾,極大的緩解了危機,但同樣也因為漢北郡的建立又增加了許多新的矛盾,剛剛緩解的危機好象又逐漸嚴重起來。李瑋和北疆數位高官為此夜不能寐,苦思良策。

李弘對洛陽的局勢還是非常樂觀的,沒有了奸閹和外戚,武人和士人之間無論怎麽爭鬥都不會釀成大禍。武人也罷,士人也罷,大漢社稷的穩定永遠是第一位,雙方都不會做得太過份。何況現在遠征大捷,朝廷可以從沉重的軍資中擺脫出來,雙方因此而產生的許多尖銳矛盾也會逐漸淡化,這有利於減緩和制約京中雙方權勢的爭鬥。李弘的樂觀情緒影響了心事重重的李儒,他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

李弘著重解釋了北疆的困難,他對李儒說,我已經接到了冀州牧韓馥大人的書信,韓大人在信中說,冀州因為連續兩年受災,糧食嚴重欠收,賦稅銳減,所以朝廷調撥給幽並兩州的五億錢糧,今年沒有了。李弘冷笑道:“冀州遭受了多大的災,你我都清楚。冀州今年沒有爆發叛亂,太行山、黑山的黃巾軍也沒有下山侵擾,災民也給當地的府衙北遷到了幽並兩州,那冀州的糧食為什麽還會欠收?賦稅為什麽還會銳減?我早在七月南下的時候就對朝廷說過,要想確保冀州的賦稅能年年入庫,能按時足量的調撥到北疆,必須要在冀州駐軍。這樣既能剿殺派駐在山上的叛賊,也能監察和威懾冀州諸府的官吏,但朝廷堅決不答應。”

“今天的事表明我當時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今年糧食欠收賦稅銳減。那明年呢?後年呢?今年我能咬咬牙撐下去,甚至還能幫助一下幽州的劉大人,但明年怎麽辦?還有冀州四郡的屯田。我得到消息說,韓馥不但沒有在河間、安平等地展開屯田的準備,反而開始賣地了,這有接受回遷災民的意思嗎?”

李儒笑道:“相國大人也知道冀州的事,但相國大人目前尚未在洛陽站住腳,國事上也受到太傅袁隗等大臣的掣肘,所以他無暇顧及,也無力幫助大人。不過,大人如果還想在冀州駐軍,相國大人倒是可以奏請天子下旨……”

李弘要的就是這句話,他和鮮於輔等人立即交換了一個驚喜的神色,隨即各自擺出了一副洗耳恭聽的樣子。董卓既然主動提出來可以答應李弘到冀州駐軍,那一定有條件。他想要什麽?

“相國大人說,北疆這幾年的確困難重重,如果再遭遇幾場天災,北疆就徹底完了。北疆的安危直接關系到大漢社稷的安危。所以相國大人不但答應大人派駐軍隊到冀州的要求,還願意奏請天子,把冀州五年的賦稅,包括鹽鐵之利全部調撥給幽並兩州。五年後,晉中和冀西北的屯田已經基本見效,而河套和平城兩地的屯田也初步見效,這時,朝廷再適當考慮減少對北疆的賑濟,但五億錢糧是一定給足的。”

李弘狂喜,他急切地等待著李儒說出董卓的條件。看來,董卓執掌權柄要比那些士人好多了。大家都是武人,幹什麽事都能互相理解,做事也爽快。如果現在是太傅袁隗大人主政,自己就是把刀架在他脖子上,他也不會答應的。

李儒還是沒有說出條件。他又說到了洛陽的形勢,說到了董卓和袁隗等門閥大臣之間的權勢爭鬥,說到增加賦稅和增古文經學為官學的事,預測洛陽局勢在未來幾個月裏可能發生的險惡變化,最後,李儒終於說出來董卓的要求,“相國大人為了維持洛陽的權勢平衡,為了確保大漢能迅速穩定下來,為了讓百姓能休養生息,安居樂業,他打算征詢一下驃騎大將軍的意見,看看能不能讓北軍在河東駐軍?”

李弘、鮮於輔、徐榮和李瑋四人立刻明白了董卓的意思。

董卓最擔心的大概就是洛陽有變,李弘會率軍南下直接切斷他退回長安的路,所以他無論如何都要結盟李弘,以確保自己後路無憂,而最保險的辦法就是在河東駐軍。這樣即使將來李弘南下,大軍也可以先在河東抵禦一下,給自己騰出足夠的撤退時間。河東對董卓的作用就象漢北郡對李弘的作用一樣,只是為了爭取一個緩沖地帶,一條黃河遠遠達不到緩沖作用。將來董卓即使退回到長安,他向北還可以抵禦和攻擊李弘,向南也可以抵禦和攻擊洛陽,所以河東對董卓來說,的確需要控制到自己手上。另外,這也是維持洛陽權勢平衡的一個基礎。李弘的勢力直接延伸到京畿,這無論對董卓還是對朝廷,都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