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章.危機四伏 第30節

一天後,李瑋的書信再次送達驃騎大將軍營。

一切如李瑋、朱穆所料,張溫得到驃騎大將軍的肯定答復後,果然拿出了一套精心準備的新朝廷架構。

李瑋在書中對張溫所提的方案做了詳盡的解釋。

長公主一旦詔告天下,主理國政,組建朝廷,勤王討董,振興社稷,這對董卓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這對董卓控制下的京畿和西疆州郡,對還在觀望猶豫不定的部分州郡,都是一個明確的宣告。董卓是大漢叛逆,他挾天子號令天下,禍害社稷,致天子掌難,社稷危亡,大漢上下需齊心協力,共討董賊,勤王興國。

同時,這也赦免了袁紹和討董聯盟的所有罪責,袁紹和討董聯盟隨即成為國家功臣,大家隨即聚集在長公主主政的新朝廷下,共同為大漢社稷而奮戰。

不過,由於要恪守尊奉當今天子,尊奉一個朝廷的原則,所以這個新朝廷不是重建,而是在長安朝廷的基礎上分出了一部分,主要是由在各地任職的京官構成。

長公主代理國事,長公主府相當於內廷,從事掾屬相當於內廷的尚書,主要行尚書台事。

外廷由太傅府、驃騎大將軍府、監禦史府構成。

太傅府行丞相事,府內置東、西等十三曹,主掌大漢行政。

驃騎大將軍府行太尉事,主掌大漢軍事。

監禦史府行禦史大夫事,主掌監察。監禦史府不再隸屬於驃騎大將軍府,而是和驃騎大將軍同列。

本朝目前的三公是由太尉、司徒、司空構成,每公領三卿,其實也就是把過去丞相的職責一分為三,但張溫把這個三公官制又改回到本朝立國初期的三公官制了。

本朝立國之初的三公官制是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權力最大,無所不包。太尉除了軍事外,其他事幾乎不管,不過就是例行參加國事合議而已。禦史大夫相當於副丞相。本朝過去有個慣例,一般做丞相必須要先做禦史大夫。

張溫為什麽要改三公官制?

過去丞相不但要管國事,還要過問皇帝的家事。所以那時皇帝如果有什麽事,先交待禦史中丞,由禦史中丞稟報禦史大夫,再由禦史大夫稟報丞相。丞相有什麽事,也由禦史大夫轉中丞,再由中丞轉內廷。皇權和相權是分開的,但這也不是一成不變,遇到孝武皇帝這樣雄才大略的天子,這事情就不一樣了。孝武皇帝要建下萬世功業,要奪丞相的權,所以當時外廷九卿都直接向內廷聽受指令。內廷尚書台權重就是開始於此。

張溫的意思很明顯,在振興社稷期間,絕對不讓長公主獨攬國家權柄。

大漢現在的太傅是劉虞。劉虞是宗室大臣,本朝柱石,長公主的叔伯,李弘的故主,北疆幽州籍將領的老上官,本人品行才智也是大漢上上之選。先帝臨終前就曾拜他為托孤輔政大臣,但可惜先帝早死了一點,劉虞無法在先帝回來之前主掌大局。如果劉虞能及時回到洛陽,大漢社稷也不會陷入今日這般絕境。現在無論從那個方面來說,天下有本事主掌國家權柄的,只有劉虞,沒有誰能代替劉虞的位置,一個都沒有。天下能讓驃騎大將軍李弘和北疆大軍都能信服的人,只有劉虞一個人。

驃騎大將軍李弘領大將軍事,已經得到了征伐四方的戰場指揮權。如今再給他行太尉事,那麽軍事行政權也就全部給了李弘,剩下的就是軍事戰略決策權。

在這個本朝立國之初的三公官制裏,軍事戰略決策敘也是皇帝的,但它有個靈活性,比如遇到了弱勢皇帝強勢丞相,這決策權就是丞相的。遇到了象孝武皇帝這樣的強勢君主,決策權就是皇帝的。後來內廷權重,大司馬大將軍輔政,三公官制修改,這決策權就是內廷的了。

現在長公主肯定是弱勢皇權,劉虞肯定是個強勢“丞相”,李弘也肯定是個強勢“太尉”,那這軍事決策權是不是就由這兩個人共掌?不是,是三個人共掌,還有一個是監禦史,這個監禦史是冀州牧韓馥兼領。

張溫拿出這麽個三公官制,算是煞費苦心,面面俱到,把什麽都考慮了。要打仗,就要錢糧,這錢糧從哪來?北疆和幽州是兩個難兄難弟,一對窮光蛋,只有冀州有錢糧。能不能打仗,最後不是靠有沒有軍隊,而是靠有沒有糧草輜重。如今現狀擺在這裏,只要大家尊奉長公主和設在晉陽的朝廷,將來只有兩個戰事需要決策,一個是平叛,一個是討董。而這兩個重大決策和三個人都息息相關,即使有些分歧也不會太大。

朝廷下面就是各地州郡。

冀州牧韓馥在崔烈、馬日磾、陳紀、袁滂四位老臣的勸說下,必定會響應,至於青州刺史焦和、兗州牧劉岱、豫州牧孔伷等人,當然就不要說了,這一點張溫有十足的把握。荊州、揚州因為路途遙遠,途經州郡又有黃巾軍,所以聯系不方便,不過明年春一定會得到回信,張溫對他們的響應也是信心十足。太傅劉虞主掌幽州軍政,驃騎大將軍李弘主掌北疆軍政,這兩州自然就不必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