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0章.問鼎中原 第73節

大漢建興五年(公元201年),十月。

十月初,北疆軍向洛陽城發起了全面攻擊。

西城戰場上,北疆軍部署了一千台重型、中型、輕型石炮,五千台連弩炮、弓弩炮、弩炮,三萬張強弓,武力驚人。

在震耳欲聾的戰鼓聲裏,在幾十萬將士、民夫們的呐喊聲中,密密麻麻的矢石沖上了天空,一時間戰場如海嘯一般,驚天動地,氣勢恢宏。

北疆軍持續轟擊,矢石如狂風暴雨,猛烈無比。

戰鼓狂擂,低沉而猛烈的鼓聲響徹了十裏戰場,震撼了無邊無際的天穹。

戰旗狂舞,五彩繽紛的旌旗掀起了層層駭浪,波瀾壯闊。

小天子驚呆了,壯觀而血腥的戰場讓他熱血沸騰,他象一頭憤怒的小老虎,沖到了土台邊緣,揮舞著雙拳,聲嘶力竭地叫著吼著,狀若瘋狂。

文武大吏們歡呼起來,十幾萬將士吼叫起來,幾十萬民夫們吼叫起來。巨大的叫喊聲匯成了滾滾驚濤,一陣陣炸響在天地之間,山崩地裂。

所有人都在這一刻深切感受到了大漢無堅不摧的力量。

城內叛軍隱而不發,悄然無聲。

李弘皺起了眉頭。

麴義、張燕、玉石等人的神情也是非常凝重。

大將軍和北疆諸將兩年前就已經預料到洛陽難打,為此他們做了兩年的精心準備。但目前看來,情況並不樂觀,洛陽城的防守遠比他們想象的要堅固。

洛陽城上遠射武器之所及便是城防的邊緣地帶,城內有石炮,這個邊緣地帶至少在兩百步到三百步之間。但城內叛軍很自信,在距離城墻兩百步的地方才開始挖掘護城壕。兩百步的範圍,也就是城內石跑、弩炮可以有效射擊的範圍。

護城壕寬約五十尺(大約為今十二米),深二十尺(約今五米),壕內鋪設長短不一的竹刺、木刺。這種護城壕有五道,北疆軍想在叛軍猛烈射擊下,順利攻到護城河,需要付出很大代價。

五道護城壕之後,就是護城河。護城河寬約十五丈(約今三十五米),這是北疆軍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

護城河距離墻根還有四百五十尺(約今百米)。在護城河之後,還有一道更寬的護城壕。這道護城壕上設有轉關橋。這種橋只有一根梁,梁的兩端伸出,架在壕沿的橫木上,當敵人行至橋上時,拉動機關使橫木縮回,橋面便會翻轉,令敵墜入壕內。

這道護城壕之後是甕城和馮垣。甕城是主城門外的半座小城,墻高七十尺(約今十六米)。甕城城門偏設,當城門遭到敵軍攻擊的時候,城樓上的守軍也能射殺攻城敵卒。敵軍一旦攻破甕城,同樣會陷入守軍居高臨下的四面夾擊之中。馮垣是用泥土夯實的矮墻,高約十五尺(約今三米多),守軍伏在矮墻後,射殺翻越護城壕的敵卒。

在馮垣之後,就是拒馬帶。這條拒馬帶寬有十尺到二十尺,主要是阻擋敵軍架設雲梯。在守城士卒出入的地方,拒馬和鹿砦都埋得比較淺,以方便守軍移動,並加以顯要標志,讓城墻上的守軍重點防範。

拒馬帶之後就是城墻根了。又高又陡的城墻雖然不利於敵軍攀爬,但也是城上守軍的射擊死角。然而,叛軍利用一年多的準備時間,在城墻上修築了大量的“馬面”和樓台,彌補了這一缺陷。

馬面突出城墻外側,與城墻合為一體,守軍可以居高臨下射擊,消滅城下死角裏的敵軍。馬面上設有可供士卒休息的戰棚,戰棚四周有木樁圍護。這種防禦設施過去只有邊塞要隘和邊郡大城才有,但袁紹竟然把它應用到洛陽城的防護,這讓北疆諸將大為驚訝。

修築馬面的工程顯然大了一點,叛軍在延墻上按照正常防禦辦法,修建了大量臨時樓台。

樓台的作用很多。雖然洛陽城的城墻頂部很寬,一般在五十尺到七十尺,足夠守軍靈活自如地機動和戰鬥,而且延墻兩側的女墻又高又厚,尤其是外側女墻,都開有密集的外寬內窄的射擊孔,城角也還建有堅固的角樓。但這些防守設施在戰時根本不夠用,必須添置臨時樓台。

在延墻上,叛軍每隔兩百五十尺(約今六十米)建了一座突出外側城墻五尺(約今一米)的觀察樓。每隔八百尺(約今兩百米)建了一座突出外側城墻十五尺,以消滅城下死角和夾擊城下敵軍的木樓。同時,每隔八百尺還豎起了一面用高尖木樁連成的橫墻,木樁的高度約為十五尺,平時開小門以供穿行,一旦敵軍登上城墻,則封閉橫墻作為路障繼續阻殺敵軍。另外,每隔一千五百尺(約今三百六十米),叛軍還建了一座突出“內側女墻”二十尺(約今五米)的木樓,用以攻擊突入城內的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