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0章.問鼎中原 第83節(第2/6頁)

李弘聞訊,非常高興,命人將袁紹的遺體裝殮入棺,其它諸如袁尚等人的屍體則直接葬到北邙山下。

四月初七,辛評、荀諶率軍投降,北疆軍順利占據南、北兩宮,並由後將軍玉石率軍保護。

四月初八,天子詔告天下,收復洛陽,並勸告各地叛逆以社稷為重,接受朝廷招撫,讓天下盡快穩定。

同日,天子下旨,犒勞大軍將士,安撫受降叛軍,陸續遣返各地民夫。

同日,天子下旨,命令河南尹令狐邵以最快速度遣返被俘民夫,讓他們回家和親人團聚,並盡最大可能展開春耕,減輕朝廷賑濟負擔。

四月初九,天子和大將軍李弘在行轅召集諸將軍議。

洛陽大戰自去年三月大軍開始攻打洛陽外圍八關開始到現在,歷時十四個月。加上關中和青兗兩州牽制戰場,朝廷共投入兵力三十四萬,前前後後征調民夫大約五百萬人次,消耗糧草軍械不計其數。河北財賦完全告竭。

大軍攻克洛陽外圍八關,大約用了五個月時間,投入兵力二十八萬,河內、河南、關西、穎川四個戰場共計傷亡一萬七千人,其中陣亡八千。

大軍攻克洛陽城用了大約九個月時間,投入兵力二十三萬,傷亡一萬五千人,其中陣亡九千。

在十四個月的戰鬥中,大軍共殲敵約六萬人,其中俘虜約一萬五千人,袁紹、袁微、逢紀、審配等叛逆均在此役喪生。

此戰過後,朝廷收復了洛陽,基本占據了中原,奠定了平定天下的優勢。

目前,大軍沒有乘勝南下的條件,除了朝廷財賦無力支撐外,關中的形勢也極為緊迫。自劉備、劉璋等叛逆率軍北擊關中後,西疆的韓翼、楊秋再次叛亂,他們和西疆的羌人一起,對關中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平定西疆,拱衛關中成了當務之急。

年前,朝廷曾為大軍收復洛陽後,如何平叛才能最有助推動中興大業的發展有過激烈爭論。當時朝中很多大臣反對大將軍先穩定西北兩疆後南下平叛的策略,但現在看來,朝廷必須暫緩平叛,轉而集中精力穩定西北兩疆,讓河北百姓休養生息,讓朝廷恢復元氣。否則大軍不但南下平叛受阻,還有可能丟掉關中,繼而還有可能因為財賦危機導致河北陷入崩潰的絕境。

各部統軍大將很多人不能接受朝廷的平叛策略,他們認為攻克洛陽後,大軍以中原為後盾,可以即刻南下,橫掃江淮和荊襄,徹底平定天下。

為了讓軍中大將們能夠接受朝廷的平叛策略,毫無條件地遵從朝廷的命令,李弘、張燕、賈詡、田疇、傅幹等大臣紛紛從天下局勢、西北兩疆的危機、河北百姓這幾年所承擔的驚人負擔、朝廷財賦的窘迫、兵事上的諸多困難等各個方面做了詳細的解釋。

王當最後說了一句,如果我們南下平叛成功了呢?一年時間內成功了呢?

張燕反問,如果失敗了呢?南下平叛的戰場從東到西,有三、四千裏,有淮河、長江兩道天險,荊州、巴蜀、江東還有強悍的水師。我們若攻其一點,則敵共抗,我們若多路攻擊,則實力分散,一路敗,則全線告敗。其次,我們在洛陽大戰已經耗盡了朝廷財賦,就算退一步,假設朝廷財賦還能支撐一年,但幾十萬大軍南下作戰,有主攻戰場,有牽制戰場,各戰場路途遙遠,消耗驚人,一旦敗北,河北必將一蹶不振。河北一蹶不振,我們拿什麽去穩定和威懾西北兩疆?再次,我們倉促南下平叛,地形不熟,水土不服,糧草不足,將士疲憊,水師薄弱,邊疆不穩等等,不利因素太多,就憑這麽多不利因素,我們憑什麽認定自己一年內就能擊敗所有叛逆?

中興大業事關大漢存亡,社稷存亡,百姓存亡,容不得任何錯誤,更容不得任何“如果”。我們在制定中興策略,在實施中興策略的時候,絕不允許任何“如果”,堅決杜絕僥幸心理。我們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能保證中興大業的成功,保證社稷的振興,保證百姓的生存。

王當和部分將領雖然不滿張燕的解釋,但也找不到反駁的理由。自己的想法的確是建立在“如果”的基礎上,兵行險著,敗則亡,很難再有重頭來過的機會。相反,朝廷的策略非常穩重,朝廷要固本培元,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鞏固和發展,待力氣恢復了,實力強悍了,再推動中興大業向更高、更深、更快的方向發展。

朝廷的策略已經確立了,此次軍議不過是為了統一北疆諸將的想法而己。所以大將軍待張燕等人說完之後,要求各部統軍大將務必遵從天子和朝廷的旨意,忠實執行朝廷的一切命令,然後便開始下達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