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1章.長河落日 第52節

五月上,西疆,敦煌,陽關。

大漢天子和大將軍巡視河西,於五月初九到達陽關。

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因坐落於玉門關之南,故取名陽關(古以南為陽)。孝武皇帝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這兩關就是玉門關和陽關,乃兵家必爭之地。玉門關在敦煌郡西北部,用以防備匈奴,而陽關在敦煌郡西南部,用以扼守西域諸國。兩關相距一百四十裏,有長城相連,每隔數十裏便有烽燧墩台。

站在關隘上極目遠眺,當見雲山浩渺,大漠蒼茫,雄渾至極。

關隘的東面是美麗的南湖,輕風薄霧,繚繞飄指,如夢如幻。西面是一望無際的大漠,近處有一條南北直向的溝渠,泉水涓涓,甚為甘冽。北面墩墩山上有被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巍峨挺拔,猶如瀚海沙漠中的海市蜃樓,崢嶸奇殊。

今日的關隘破敗不堪,隨處可見斷垣殘壁,想起昔日的雄偉,不由得讓人感慨萬分。

“玉門關呢?”小天子轉頭看向賈詡問道,“玉門關現在怎樣?”

“早在二十多年前,玉門關就已經被羌人拆除了,只剩下幾段墻垣了。”賈詡嘆道,“自孝桓皇帝以來,大漢國力日衰,對西域的控制力越來越弱。”

“元嘉元年(公元151年),西域長史趙評在於闐病死。第二年,王敬繼任長史。西域的拘彌王因與於闐有仇,誣陷於闐王殺死了趙評。王敬大怒,率軍攻殺於闐,殺死了於闐王。於闐國人不服,轉而叛亂殺了王敬。接著永興元年(公元153年),車師後部王阿羅多起兵反漢,西域諸國響應者很多,西域長史部和戊己校尉部不得不撤回敦煌,自此大漢就失去了對西域諸國的控制。”

“聽說,孝靈皇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於闐國王安國攻殺拘彌國,殺其王,當時的戊己校尉和西域長史還同時發兵西征,幫助拘彌國在大漢的質子定興復了國。”傅幹馬上問道,“如果此事是真的,那麽孝靈皇帝朝的時候,大漢對西域諸國還是有影響力的。”

“西域本是大漢的疆土,西域諸國本是大漢的藩屬國,幾百年了,當然有影響力了,但大漢的影響力並不能代替我們對西域的實際控制。”賈詡苦笑道,“那件事的確是真的,但那也是大漢最後一次出兵遠征西域。算起來,距今整整三十年了。”

“近百年來,西疆的羌人屢屢叛亂入侵,大漢和西域諸國的聯系頻頻中斷,在這種情況下,大漢對西域諸國還有多少控制力,可想而知。孝靈皇帝朝,先有黃巾起事,後有邊章、韓遂之禍,朝廷自顧不暇,府帑空竭,兵疲財盡,無力他顧,丟失西域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丟了容易,撿回來就難了。”賈詡指著前方廣袤的戈壁,仰天長嘆,“大漢自光武皇帝中興後,因為匈奴人霸占了西域,嚴重威脅西疆安危,不得不在西域一地屢屢用兵,歷經三通三絕。雖然我們最終擊敗了匈奴人,但西域諸國因為失去了匈奴人的威脅,再加上大漢國力不繼,漸漸離心離德,開始互相征伐兼並,同時反抗政令的事也頻頻發生。元嘉二年、永興元年的叛亂,就是西域諸國試圖擺脫大漢控制的開始。建寧元年(公元168年),疏勒王被自己的叔父和得殺害,和得自立。建寧三年(公元170年),涼州刺史孟陀派戊己校尉任涉等人率西域諸國三萬多人圍攻疏勒楨中城,四十余日不得攻克,無奈撤圍而走。這件事對西域諸國的震動很大,曾經縱橫捭闔的大漢不行了。此後,西域各國肆無忌憚,征伐兼並之事愈演愈烈,到今天為止,已經形成了鄯善、車師等幾個大國。大漢要想再象昔年班超、班勇一樣輕私收復西域,根本不可能。”

“孟陀?”李弘詫異地望著賈詡,“就是當年西涼肅貪時,被我殺死的孟陀?”

“對,就是他。”賈詡臉顯怒色,氣憤地說道,“建寧三年的西域之戰,不是敗在武力上,而是敗在這些貪官汙吏手上。大軍的糧草軍資被朝廷和涼州的不法官吏們層層貪汙和盤剝,所剩無幾,這仗怎麽打得贏?仗打輸了,西域也丟了。”

小天子聞言怒氣上湧,惡狠狠地罵了幾句,然後一腳踢在殘垣上,“殺,要把這些貪官汙吏們統統殺了,一個不留。”

“殺,是解決不了吏治腐敗問題的。”李弘笑了起來,拍了拍小天子的肩膀。

“怎麽不能解決問題?當年大將軍在西疆殺了一大批,後來不是打了勝仗嗎?”小天子不服氣地反問道。

“我在西疆肅貪,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而陛下肅貪,要解決一世的問題,要考慮大漢的長治久安,要考慮大漢的千秋萬代。”李弘笑道,“陛下應該牢牢記住這一點,千萬不能像我,只圖一時之痛快,而誤了社稷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