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鹽馬之爭(第2/4頁)

趙桓又道:“好了,好了,咱們還是坐下說吧。”

三人又在坐下來。

那些下人也適時將茶點奉上,這可能宋朝自開朝以來,最寒磣的一次接見外賓了。

但是沒人在意這些,在坐的三人想得都是國之大利。

李察爾這一坐下就迫不及待的朝著李奇道:“經濟使,實不相瞞,我主對你上次在蘭州提出的加強雙邊貿易往來的設想,十分感興趣,故此就派我前來商談。”

李奇呵呵道:“貴國陛下乃是明君,這種雙贏的局面,他怎會拒絕。”

李察爾笑著點點頭,道:“不過,我朝上下均以為想要加強雙方貿易往來,首先,貴國得解除對我西夏青白鹽禁令。”

西夏朝廷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一是畜牧業,二就是鹽。西夏地處內陸,鹽資源相當豐富,其中即有鹽池如烏池、白池、吉蘭泰池、細項池、瓦窯池、古朔方池、龜茲池等產的散鹽,也有河西走廓一帶鹽山所產的巖鹽。青白二鹽更是成為了西夏的代名詞。但是西夏人口稀少,龐大的鹽資源超出了人口不知多少倍,若是只在本國吃,那麽每年不知道要浪費多少鹽,所以他們只能需求更多的出口貿易,毫不誇張的說,鹽的出口就是西夏的經濟命脈,由於西夏的鹽非常便宜,而且味道還相當不錯,所以對其它國家百姓的誘惑力十分大。

人口眾多的宋國,自然就是他們最大客戶,但是問題又來了,鹽在大宋可是朝廷專賣,你的鹽便宜、味道也好,假如百姓都買你的鹽,那我國產的鹽怎麽辦,當飯吃啊?

為此宋和西夏也經常是爭得不可開交,禁、不禁也是反反復復,其實自太宗以後,宋朝就一直主張禁鹽貿易,但是有些時候迫於西夏武力壓迫,只好松一松,也就是大禁、小禁之分,但凡只要西夏和宋關系一旦破裂,宋朝必定禁鹽,誰若敢走私,嚴懲不貸,這就讓西夏就頭疼,當初李元昊不可一世,甚至有人說竭天下之力,不可敵也,但是最終他還是屈服在這鹽上面。

趙桓微微笑道:“王爺,難道貴國就只做鹽的買賣?”他作為太子自然知道這其中緣由,他心想,若解禁,你們西夏每年光鹽利潤就得從我大宋賺得幾十萬貫回去,你們是富國強兵,誰能保證不會對我大宋出兵。

汗!今日太子轉性了,一出口,就舌槍唇劍的。李奇差點沒有笑出聲來,但是也沒有做聲,這鹽可是官之大利,其中的利益龐大且復雜,所以他也不敢貿然開口。

李察爾面色稍顯尷尬,道:“那倒不是,但是既然要加強你我雙方的貿易往來,首先必須得公平,不管是禁什麽,這都不妥,貴國的鹽也可以賣往我國,我們也十分歡迎。”

你們西夏鹽多的都能當糧食用了,我們的鹽還怎麽進去?你有本事把糧食全賣給我大宋啊,你有多少我要多少。李奇笑道:“王爺,做買賣可從沒有公平一說,凡是都有賺有賠。”

趙桓點點頭道:“經濟使說的不錯,眾所周知,在我國西北一代,包括東京、西京都是行銷山西解池的池鹽,而解鹽的收入也是西北等地財政的重要來源,你們的青白鹽若是全部銷往我國的話,那麽我們的解鹽怎麽辦?”

這都是老話題了,該說的前人都已經說爛了,也分析透了,李察爾也明白宋朝為何這麽做,但是你若不開鹽路,那這加強貿易從何談起啊。道:“殿下,話可不能這麽說,我們西夏每年從你們大宋買進的貨物遠高於你們購買我西夏的貨物,即便你們解除禁鹽,那我們所賺的也不及你們一半,而且我們只需要每年入中青鹽十萬斛,你們乃是中原大國,何必斤斤計較了。”

趙桓道:“這跟中原大國無關,每個國家的國情都不一樣,你們的鹽在我大宋賣多少,朝廷就得損失多少,你們何不直接問我們要錢得了。”

說的真好,看不出太子還挺有做生意的頭腦嗎。李奇心中暗笑,其實他也明白,趙桓如此堅決,就是怕他松這口,由此可見,這鹽是多麽的重要。

但是李察爾可也不是善茬,他可是做足的功夫,笑道:“可是殿下你有沒有想過,為何你們百姓會喜歡我們的鹽,因為我們的夠便宜,換而言之,若是貴國肯解禁鹽的話,那貴國百姓必定是最大的受益者,你們百姓受益,不就是整個大宋受益麽,這不正是雙贏的局面嗎。”

趙桓聽得眉頭一皺,這話可真不好回答,因為李察爾說的一點沒錯,宋朝廷為了增加國庫收入,在這鹽上面可是下足了功夫,不禁貴,還得收稅,種種加在一起,那價錢高的真是離譜,說是最賺錢的買賣,那也無可厚非,百姓單單就在這方面,也不知道被朝廷剝削了多少,說來說去,最受罪的還是百姓,所以,百姓們都非常青睞西夏那廉價的青白倆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