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0章 兵精糧足(第2/3頁)

這皇帝都已經決定了,秦檜等人也不好再說什麽了,而且他們也支持出兵。

因為大宋現在迫切需要一場戰爭了,這些年來大宋休養生息,雖然西、北、東三面都在打仗,但是由於政策是使用得當,大宋一直都在戰爭中收獲利益,而非損失,如今國內是兵精糧足,囤了這麽多糧食,招募了這麽多士兵,制造了這麽多武器,你不打仗你幹什麽,國庫的錢都已經沒有地方用了,只能靠戰爭來消耗。

而且,一山不容二虎,金國容不下大宋,大宋也容不下金國,以前大宋確實打不贏金國,只能委曲求全,用低價的貨物去換取和平,但是現在不同了,大宋的國力與日俱增,趙楷覺得也是時候跟金國討論下這霸主之位,看看花落誰家了。

秦檜小心翼翼的問道:“可是皇上,我們該以何種方式出兵呢?是出兵援助西夏,還是直接進攻金國?”

趙楷道:“這一點朕也在猶豫中。李奇,你怎麽看?”

李奇道:“皇上,是救是打,這得根據形勢來看,如果西夏抵擋不住,那我們必須得出兵去救援,但是救援得同時,我們也可以對燕雲出兵,其實戰略戰術應該是總參謀部的人去想辦法,可是如今總參謀部的人員都在燕雲、西北,故此微臣覺得當先詢問他們的意見,再做最後的打算。”

樞密使如今只管調兵遣將了,至於這戰怎麽去打,已經不在樞密院的責任範圍內了。

趙楷點點頭,李奇畢竟不是萬能的,又詢問道:“如今可調用多少精兵?”

李奇道:“光北部軍區、中部軍區和西部軍區就至少可以出動二十萬精兵。”

由於兵制改革,除了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燕雲地區,大部分地區都廢除了什麽鄉兵、廂兵、藩兵。

當今大宋只有兩種兵,一種就是禁軍,一種就是後勤軍,而且由於常年的演習,以及這些年間四處征戰,這些兵個個都是精兵,再也不是以前的酒囊飯袋,這也是趙楷為什麽有底氣打這一仗。

趙楷點點頭,道:“糧草和軍餉呢?”

鄭逸立刻道:“回稟皇上,光太原、河間、中山、燕雲、登、萊等地方,就可調用兩千萬石糧草,若是還不夠的話,可從大名府再調運糧食去,然後再慢慢從江南運送糧草過來填補這些糧倉,至於軍餉國庫可撥出兩千萬貫。”

因為糧草在運送的途中會損失很多,特別是在趕路的時候,所以鄭逸不建議現在就立刻從江南調運糧食上來,而是你先開放北方的糧食,兩千萬石糧草,養活二十萬大軍那也是綽綽有余,根本不需要從大名府調集糧食,汴京就更談不上了,但是你用完了,必須得立刻補上,這幾個得地方糧倉必須得維持在一定的數額,但是,可以慢慢從江南調糧食過來,這樣就不會影響江南的物價。

其實在平時的時候,李奇采取的就是囤積北糧,從南方調糧食上來,這也是為了平衡各地軍糧,因為戰火很難打到南邊去,要打就是在北方打,如果等到打仗的時候,再從江南運送糧食來,那得等多久,還不計較其中的損失,這打仗打的就是後勤,既然李奇、趙楷都知道遲早會有一戰的,他們當然早就在做準備了,幹脆就將糧食囤房在這些重鎮上。

要知道鄭逸還只是說可調用的,也就是在不影響這些地方的民生的情況下,不是像王黼那樣的暴力征收糧食。

畢竟江南糧食太多了,農業想當發達,足可養活整個大宋,而且由於平倉法,糧食都在更換,將舊糧食拿出來賣,平衡物價,又囤積新的糧食,故此這些糧食都是上等的,可是即便如此,江南的糧食還是吃不完,還在不斷的擴建糧倉,因為自方臘作亂後,江南再未經歷過戰火,近幾年又是風調雨順,年年豐收,所以江南百姓都非常富裕一個。

要知道現在大宋的耕地早就突破了十億畝地,這還不算吐蕃的,這是一個什麽概念,而且農耕技術得到非常大的提成,平均每畝地可生產三石以上的糧食,但是貨幣少啊,百姓都用糧食交稅,所以朝廷收稅全收糧食上來了,導致糧倉瞬間溢滿,其實光民間的糧食就足以支援小小西夏了,這其實都不需要朝廷出力。

當然,促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制度使然,貪官驟減,內部消耗比較少,階梯稅收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朝廷謀取最大化的利益,而且百姓與朝廷做起了買賣,雖然有很多糧食還是握在商人或者地主手裏,但是鑒於平倉法,人人都知道朝廷囤積了很多糧食,故此也不願囤貨,盡量兌換貨幣,然後再去做其它買賣,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就知道玩這囤貨囤錢的把戲,現在誰要還拿地窖囤錢,那在別人眼裏就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