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洞庭湖風雨 第二十七節 賣糧者言(第2/2頁)

商賈聞言捋著胡子笑著說:“貴人一定在雪原上住的久了,不知平川裏的事,您說糧食不許出關的事,那是貞觀七年以前的法令,現在,關中糧食多的吃不完,朝廷的常平倉也收不了多少,百姓家裏糧食又多,怎麽辦?總需要一個去處啊,不能爛在倉庫裏蟲吃鼠咬的,就只好賣給草原上的牧民,換些牛羊皮張回去,就是換羊毛也好啊。”

祿東贊被商賈的一番話說得頭暈目眩,中原之地什麽時候富庶的到了糧食吃不完的地步了?這不可能,糧食應該永遠都不夠吃才是,吐蕃人在冰雪裏掙紮,在饑寒交迫中哀嚎,山下的人糧食居然多的吃不完?

“呵呵,老先生誆我,世間那裏有糧食吃不完如此離奇之事。”祿東贊不動聲色的繼續問,這次下了高原,看樣子需要好好見識一下中原風物。

商賈見祿東贊不信,更是得意,從筐子裏抓出一把粉條遞給他說:“那是您不識我祥瑞之故,您手裏拿的是粉條,就是用祥瑞土豆做的,這東西一畝地產三五千斤不費事,還有玉米,如今也已經在關中大肆的開始種植,畝產也不錯,如今朝廷已經把農稅一降再降,看樣子過上個幾十年,就沒有農稅這一說了,您說說,多吃一口粉條,玉米的就少吃一口麥子,再說如今關中又興盛養雞鴨,豬羊,誰還沒事幹抱著鍋盔整天啃?這樣一來,糧食不就多出來了?”

“一畝地產三五千斤?”祿東贊眼中升起濃濃的戲謔之意,真把我當成普通吐蕃人來欺騙了?一畝地能收三石麥子,就算是不得了的好年景了,三五千斤?

見祿東贊懷疑,商賈幹脆停下手裏活計對他說:“沒指望您信,早幾年說出來老漢我都不信,老漢家裏也有地,老婆子和兒子在種,秋天的時候,地裏面滿世界堆得都是土豆,都在發愁,一畝地的收成,老漢一個人背了整整一天,才背回家。”

祿東贊忽然發現,這個行商說的好像不假,因為劍南,南詔,這些和吐蕃接壤的地方,很久沒有收到饑荒的消息了,聽說好些部族已經放棄了種青稞,一門心思的養牛羊,當初自己百思不得其解,邏些在白災的時候都是哀鴻遍野,那些部族何德何能可以平安的渡過災荒?難道說他們的糧食都是從唐國得到的?

吐蕃雖然被贊普統一,然而,這不過是一個名份而已,就是說所有的部族頭人都承認贊普是王,但是,其他的權利依然是部族頭人的,每年上貢一些糧食,牛羊而已,所謂令不出邏些就是這個緣故。

“貴人啊,其實雪原上就沒必要種什麽糧食,青稞一畝地就打一點點,你們又不會種地,養牛羊才是本行,聽說現在雪原上的羊絨已經價比黃金了,養上一群羊,剪毛,梳羊絨才是正經,把這些東西給老漢,老漢拿糧食跟您換,保證一年落到手裏的糧食比你種田還要多,聽說劍南高原上的一些部族,就和中原的大商家簽訂了合約,不種田,光養羊,衣食無憂的都肥成豬了,老漢插不進去手,只能到這裏碰碰運氣,想要糧食您發話,老漢一定給您備足了,就是高原上上不去,鏢局也不願意去,需要您自己運上去。”

祿東贊的心,早就堅如鐵石了,可是聽到這個商賈的話,額頭的冷汗就一直不停地往下流,關中有沒有畝產三五千斤的祥瑞他不清楚,他從商賈的話裏面聽到了一個讓他肝膽俱裂的可怕消息,那就是唐國商賈正在一點點的蠶食吐蕃,春蠶吃桑葉還會有沙沙聲,這些商賈蠶食吐蕃,無聲無息。

人到底是需要吃糧食的,吃羊肉的時候吐蕃人都想有口糌粑配著吃,青稞這東西怎麽可以不種?產量少就不種?天啊,養羊能換到更多的糧食?人家萬一不換了,你們吃什麽?把自己部族的命根子交到唐人手裏,這需要短視到何種地步才能做得出這樣昏悖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