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人間愛天堂 第三十四節 仁至義盡(第2/2頁)

這就是馬周上任後在大堂上說的一句話,因為這句話,雪花般的彈劾奏章立刻就飛到了中書省,誰都不敢壓下不上報,結果全部被皇帝陛下留中不發,大內傳來一句話:“朕也想知道長安之地還有多少田土。”

政治上的鬥爭多了,幹實際工作的時間就少了,雖然清查田畝的事情很重要,魏征認為長安府尹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恢復長安市面的繁榮,而不是惹怒長安城所有的勛貴。因為市面上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日益萎縮,無所事事的蹲在城墻根等待雇主的閑人也越來越多,要知道以前的時候,從來都是雇主求人幫工,而不是現在雇主千挑百選之後才要一兩個,哪怕養馬,挑糞現在也必須是相貌堂堂的好小夥子才行。

當初抱著人離鄉賤不願意跟著雇主去嶽州的人現在腸子都悔青了,短短的三個月,人就不值錢了。

魏征求見長孫之後,請求皇家大肆的招納閑人,莫要讓百姓衣食無著,長孫從來都是和善的,可是她手裏的產業,都是適合婦道人家經營的產業,男子實在是需要不了多少,魏征無奈,只得請皇後娘娘盡量的多招收一些婦人,一個家庭裏總要有一份收入才好。

織毛業由此得到了極大地促進,魏征在盤算之後才發現,長安現在的支柱產業就是織毛,珠寶,釀酒,奶糖,香水,還有一項魏征極度的不願意承認的,就是青樓行業,昔日威名赫赫的水泥,造磚如今沒了用戶,已經萎縮的厲害了。聽說,他們也算去嶽州建磚窯繼續發財,至於長安,顧不上嘍。

長安城裏的木匠都不好找,以前手藝好的木匠都被大大小小的木器行網羅一空,現在大部分都隨著木器行去了嶽州,當魏征把自己的看法告訴馬周的時候,馬周並不以為然,認為魏征是在杞人憂天,早年間長安不也是沒這些東西麽,長安還不是天下第一都。

現在要做的就是正本清源,先把農事放到第一位,商賈事以後再說,當暴怒的魏征告訴馬周常平倉的糧食多的已經在發黴,民間也並不缺少糧食,現在重要的是讓所有人有活幹,只有這樣才能讓長安穩定下來,慢慢治療雲燁給長安帶來的創傷。

馬周請魏征不要越權,給事中做好給事中的權限以內的事就好,一生清名不要毀在幫助地主老財奪百姓田土的惡事上。如何治理長安,是他這個長安府尹該做的事情。

魏征氣的怒發沖冠,也拿同樣脾氣倔強的馬周毫無辦法,因為人家說的沒有半點錯,給事中的職責是辨賢愚,查風紀為陛下拾遺補缺,不是管理長安的官員。

勞累一天的魏征路過那家小店的時候,店主人把一封信箋送給了魏征,看了看落款,原來是雲燁寫的,魏征把這封信拋在一邊,這必然是一封諷刺挖苦的信箋,今天心力勞頓,實在是沒有力氣生氣了。

但是心裏面那股子倔強的勁頭又發作了,拿過信箋,查看了上面的火漆完好與否,這才裁開信箋展開後細讀,心頭做好了被諷刺挖苦的準備。

鄭公大鑒:當鄭公見到這封信件的時候,不器已經遠在千裏之外了,此次離別不是擔心會受到傷害,或者悲憤之下實行的自我放逐,其實是晚輩早就準備好的一次遠行,所以大可不必傷懷。

長安填嶽州這是必然,非人力能挽回的,長安是大唐的京師,需要的是莊嚴肅穆而非日益的繁華,這裏不但是皇家宮苑所在地,也是大唐精兵的聚集區,一旦有變,首先遭受滅頂之災的就是大唐脆弱的商業,那些還處在獨門獨院經營的脆弱作坊門店,說實話,他們沒有半點抵禦商業風險,或者政治風險的能力,為他們計,還是去相對開明,商業氣息越發濃重的嶽州為上策。

這一次清空長安,對長安來說既是一種災難,也是一種挑戰,給了長安一次重新布局的機會,這是不器的肺腑之言,而非戲弄之語。

長安有大寶藏,公為何視而不見?巨大的大唐錢莊,煌煌的玉山書院,素有文華滿園之稱的國子監,大儒遍地的弘文館,才是長安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