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卷 家國安 第三十一節 老漢問政(第2/2頁)

“看來皇後比朕更受百姓的歡迎啊!”李二回頭沒找見皇後,就和鄉民們打趣起來。

“男人家總還是需要一些威嚴的,要不然壓不住家,老漢的幾個兒子都怕老漢,卻和他們的娘親,其實都是一個道理。”

李二笑著點頭,對這一句話非常的滿意。

話匣子一打開,鄉農們見皇帝好說話,也就慢慢的你一言我一語的找著和皇帝說話,這樣長臉的時候並不多。

“這麽說朝廷的徭役設定的並不合理?”

“陛下,也沒有不合理這一說,國家也要修路,也要築城,這些活計總是需要人來幹,雖說我家侯爺他們抓來了好些外族人,可是築城這活計怎麽能交給他們幹,咱家的城池還是需要自家人來修的,官家把這個道理講了,老漢就是覺得,有些人能去,有些人不適合去。

種了朝廷給的地,那就要繳稅和服勞役,問題是咱雲家莊子上的人去服勞役虧本啊。”

“虧本?此話怎講!”李二差點被這話噎住,服勞役還有虧本一說?

老漢憨憨的笑了一下說:“是啊,虧本,您看啊,老漢要是用服勞役的時間去城裏賣果幹,一個月下來就能賺到五個銀幣,可是呢,老漢拿一個銀幣就能去雇一個壯勞力,如果讓這個壯勞力代替老漢去服勞役,不但幹的活比老漢多,還比老漢好,這樣一來,老漢還能凈賺四個銀幣,這樣不但對官家好,對老漢也好,陛下,您說明年的勞役老漢能不能雇一個壯勞力去啊?”

李二的眼珠子都要突出來了,就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曹老漢的話乍一看沒有問題,確實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好事,但是國朝在制定勞役制度之初,就沒有想到還會有這種問題,只要把這個問題徹底的展開,就需要重新厘定朝廷的賦稅制度,這豈能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

“陛下啊,老漢的兒子是府兵,也跟著侯爺上了幾次戰場,軍功也拿了一些,現在他留在家裏就成了懶蛋,什麽活都不幹,仗著自己有軍功打算躺著吃飯,一門心思的等著陛下重新召喚他上戰場,老漢問過我家侯爺了,朝廷這幾年的政策就是休養生息,不再動刀兵了,您說他這個樣子下去怎麽得了啊,說起來他是府兵,寓兵於農,朝廷不打仗他們就是農夫才對,可是他不想種地,只想當兵,您是不是再把他招到軍伍裏去?”

李二張大了嘴巴,這又是一個和國家兵役制度相關聯的問題,也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說的清楚的,自以為完美的處理結果,到了底下就會完全走樣,用自己一個人的想法替代全天下人的想法,實在是太偏頗了。

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原以為老百姓只能提出母牛,果幹,豬肉這樣的問題,現在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麽回事,自己制定的一切政策,最後都會落到他們的頭上,他們才是這些政策的最終解讀者。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而水性又是最為多變的,操舟也需要順應事實變化,有時借力,有時順勢,有時逆水而行,不熟水性者必將傾覆!

回到雲家之後,李二和群臣坐在雲家的大廳裏,向群臣解說了自己在雲家莊子的見聞,兩個老漢的問題,就讓自己這位天下至尊啞口無言,天底下還有那麽多的百姓,積蓄的問題還不知道有多少,看似平緩的水面下到底潛伏了多少暗流?”

李綱聽完呵呵笑道:“陛下不必妄自菲薄,貞觀朝至今已是千古難得的盛世,我們如今國無外患,內無隱憂,這就是陛下的功績,陛下長存百姓心,自然可以鑄就一代聖君,所謂眾口難調就是您現在遇到的問題。

一項政策,自他出台到執行,需要照顧的是大多數人的利益,而非一小部分人的利益,陛下被雲家莊子的表象迷惑了。

那個曹老漢自己都說了,他一個月能賺五枚銀幣,陛下難道就認為天下所有賣果幹的人都能一個月賺五枚銀幣?他能雇傭得起一個壯勞力,難道別人也能雇傭得起?勞役是一個百姓向國家舒納忠心的一種方式,不是一個銀幣的問題,老夫以為,徭役這種事,只能擴大,而不宜減少,至於那個懶惰的府兵也只是個例而已,沒有可操作性。

兩小兒辨日的故事陛下不會沒讀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