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故人何紛紛(第2/2頁)

“使君,庭州蓋大帥傳令!”

蓋嘉運乃是典型的軍人,在這樣的人轄下當刺史,絕不是什麽容易事,換一個文士來早就氣得掛冠而去了。好在王翰本來就是大度的性子,前幾次相見時總算還過得去,此刻他當即站起身來,環視左右後就沉聲說道:“看來,對突騎施怕是要動手了。如若伊吾軍要出動,你們也都得做好準備!”

王泠然王芳烈和封常清立時應喏。而王翰親自出去見了蓋嘉運的信使,接了軍令之後展開一看,果然就只見蓋嘉運命其編練伊吾軍,隨時備戰,年末他會親自前來校閱。他也不多言,賞過信使後回到書齋。

隨手將手頭軍令交給眾人傳閱,他就沉聲說道:“伊吾軍我從前也曾經去視察過數次,三千兵馬中,馬匹只有三百匹,多靠軍中私馬,而且蕃軍多達兩千人!所幸我三人在雲州,耳濡目染,並非一介文吏。芳烈,你武藝超群,對於軍中人士來說,無疑更容易服眾,你和常清先去軍中,給他們一個下馬威。”

王芳烈當即朗聲應道:“使君放心!我此來帶了驍勇家丁五十人,皆是我王氏健銳,必然不會讓他們墮了使君的威風!”

伊州這邊戰火將起,隴右鄯州湟水城,因為親率兵馬突擊大勝,南霽雲不但得了朝廷升賞,杜希望自然對他更是刮目相看。

這天把南霽雲叫來商談軍情,他便推心置腹地說道:“以你此次戰功,升任刺史原本都不在話下,然則河州刺史安思順,洮州刺史和廓州刺史姚峰郭建,全都是昔日隴右戰將,故如今並無位置騰挪他們,故而只能委屈你了。”

雖說杜士儀和王忠嗣先後被調走,南霽雲心中不免憤懣,可杜希望這個上司,軍略雖說不上極其出類拔萃,但為人處事卻很好,因此他對其也頗為敬服,此刻便搖頭說道:“我尚未年滿三十便為鄯州臨洮軍正將,已然升遷極速,不敢再有奢求。此次大勝,是杜大帥居中指揮有方,將卒用命。”

杜希望端詳著年紀輕輕壯健魁梧的南霽雲,只覺所謂英雄出少年之說真是一點不假。尤其是南霽雲這等謙遜的態度,更是歷來將校中少見,因而他欣然一笑,當即承諾道:“總之臨洮軍交給你,我就心安了!吐蕃如今賊心不死,你且操練兵馬,不可有半點懈怠!”

南霽雲嘴裏答應著,可想起杜士儀昔日在時,河隴和吐蕃相安無事,除卻零星紛爭之外,少有大戰,如今卻是一年數戰,雖則大唐屢屢得勝,可死傷的英魂卻已經很多了。至於經由鄯州赤嶺入吐蕃的商道,也幾乎為之斷絕。當年杜士儀苦心派張興入吐蕃,和金城公主搭上的線,竟也就此斷了。

既然從軍,哪會怕打仗!可即便要打,這次河隴大戰的節點卻實在不佳。而且,河西節度使蕭炅那家夥,仗著朝中有李林甫,動輒對隴右指手畫腳!

被南霽雲腹誹的河西節度使蕭炅,這才笑容可掬地親自辦了一場送行宴,算是給節度判官王維送行。誰都知道,和李林甫一樣寡學術的蕭炅對王維素來不待見到了極點,若非王維即便無事可管,也從不會出言相爭,恐怕上下之間早就撕破臉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屬官對王維的境遇極其同情。這會兒眼見蕭炅殷勤勸酒,眾人無不暗自犯嘀咕。

一場送行宴,王維酒只稍稍沾唇,筷子幾乎就沒怎麽動過,直到席終人散之際,幾個和他還算交好的屬官聚起來向他道別之際,有人讓他前往嶺南一定要珍重身體,有人婉轉勸他不若辭官,他卻在團團作揖抱拳謝道:“諸位好心,我領了。嶺南雖惡處,卻也是人才輩出之地。若能遇到知心知己,更是不枉此行。諸位留在河西,也不必時時頂撞蕭大帥,須知明哲保身。”

當年正當年少時,王維遊歷兩京,為寧王岐王座上嘉賓,一詩出則兩京紙貴,可一舉奪下狀頭後,卻因故左遷一路蹉跎,雖則曾經有張九齡的重用提拔,可隨著張九齡的失勢,他也自然而然受到了牽連。此時此刻,聽到他竟是連明哲保身的話都說出來了,幾個屬官不禁心頭都是沉甸甸的。

“難不成這天下就沒了公理正義不成?”

“也許有,也許沒有。”王維淡淡一笑,目光看向了極北之地。如果換成杜士儀處在自己這境地,絕不會說出這樣頹唐的喪氣話,只會絞盡腦汁想辦法挽回,這一點,他那弟弟王縉和杜士儀卻像得很。只不過,王縉這麽多年兜來轉去就沒離開過中樞,這就比不上主政一方經驗豐富的杜士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