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章 只聽樓梯響

雖然這段日子以來小山村的熱點已經轉移到了新縣令身上,但縣令大人的巡查事宜卻還真應了那句老話——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先是說三五日就要動身,隨後又改成七八日,眼瞅著一天天過去,年前已經沒有多少日子了,種種傳聞這才消散,任誰都知道縣令老爺八成是不可能再來了。

這樣的變化只讓劉裏正大感喪氣,剛剛召集起來的民夫們也只能就地解散,各回各家準備過年。

新縣令巡視之行突然取消,唐成也難免失望,這些日子以來他都把這次接官視為一次機遇,是他跳出小山村的好機會。本來依他如今的基礎,就是自己去縣城也能找到一份清閑些的文字工作,但隨著對唐朝社會了解越深,他也就越發明白,若從長遠考慮,這樣的事情其實是做不得。

大唐自定鼎之日,就在《大唐律》中將社會上的一切人分為三個等次,分別是官人、良人與賤人。狹義的官人是指流內官,即歸屬吏部存档管理的有品級的官員,而廣義官人則是指流內、流外一切有官職的人。良人是指具有獨立社會地位的編戶之民,主要成分是地主與自耕農。至於賤人又分官賤與私賤兩類,官賤是指官奴婢,官戶及工樂戶。至於私賤主要是指屬於私人所有的奴婢、部曲及部曲妻子,譬如蘭草就屬私賤。

從以上《大唐律》中的規定就可以看出,唐朝雖稱開放,但等級界限其實是非常森嚴的,譬如單舉婚姻一例,在《唐律》中就明確規定有“當色為婚。”不得逾越。而在三類人中,最招人鄙薄,也最沒有權力的就是賤人,無論是官賤還是私賤,都是“等同畜產,不同人例。”賤人沒有讀書參加科舉的權利,也沒有與其他兩類人通婚的權利。一旦落入這個階層,再想出頭可就是千難萬難了。

唐朝以農為本,輕視工商。在《大唐律》中規定的四類不許參加科舉的人中,“工商子弟”就赫然在列。唐成身為佃戶倒沒什麽,但一旦進城到商鋪裏去謀事做的話,縱然他的身份還是良人,在這個特定的時代也會給他的未來抹上很“不光彩”的一筆,雖然暫時能賺上一些錢財,卻基本封死了未來的前程。這樣算的話實在是得不償失。

所以他若想跳出這個小山村,就必須依循正途,而依循正途最好的方法就是進入官辦的縣學後再圖發展。這事說來容易,但要做起來卻跟後世擠重點學校一樣艱難。整個鄖溪縣內各裏興辦的村學不下數十所,另有私塾若幹。而縣學卻只有一所,作為朝廷建立的官學,縣學中的名額是有限的,主要招收的生員也是縣城內的士紳家子弟,這些人就占了全部名額的近九成,余下的一成多分散到各個村學,以唐成家的情況若非有特殊際遇,根本就不可能搶到這極度稀缺的名額。

而若不能進入縣學,就無法進入州學乃至道學,如此以來更無機會獲得前往京城禮部參加科舉的“鄉貢”名額,任你才華滔天,不能參加科舉,又如何晉身?

這半年來家裏雖然已不愁吃食,但房子卻愈發的破舊了,唐成甚至懷疑這個土房子還能不能堅持到明年除夕,以他如今的情況,倘若仍是困守在這個小山村,想重新置辦一棟新房子的話,沒有個五七年根本就不可能;加之他是從後世繁華裏過來的,這半年在這個小地方呆的也實在憋屈,前面是沒本事走,如今他的基本技能已經掌握,不管是為家裏考慮還是依著自己的本心,穿越過來已經半年有余的唐成都迫切地渴望著變化,渴望離開這麽個小山村,只有到了更大的地方才會有更多的機會,而機會則意味著改變的可能。對於唐成曾生活過的後世而言,這是一個人人都明白的道理。

不管是後世還是現在,唐成的年齡都不大,寄望很大的事情就這樣發生了變化,心裏難免生出了毛躁,心情不寧定之下,看書及練字就很難再沉下去,為此,嚴老夫子一改往日的和煦,曾幾次對他厲色批評,直指他“修身,養氣”的功夫連門都沒入。

雖然唐成自己也知道心情浮躁不僅於事無補,更是讀書人的第一大忌,無奈卻難以自我調整。慢慢地他這情緒被高李氏知道,婦人倒也沒多說什麽,只是當天下午就套車又去了一趟城裏,最後一臉疲色的帶回了一個確定的新消息:縣令大人年前確實是不會下來了,不過在過完除夕及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後,他將於“六九”結束後的立春正日開始動身巡查全縣。

對於急待改變處境的唐成而言,這個消息就是一劑最好的寧神湯藥,連續近十日的毛躁就此消散,他又恢復了前面規律的生活,讀書、練字,除此之外他也花費了許多心思尋找關乎圍棋的典籍和棋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