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震動!

“《我的我的祖國》,張藝某、寧昊、徐爭、郭凡、楊青五個導演,每人執導一段故事,演員,我讓他們隨便挑,烏而善還有我親自制片、監制,中X部、華夏影業聯合出品,這電影幾乎是夢溪傳媒最頂級制作,拿不到十億,就是失敗!”

沈夢溪解釋了一下項目大概情況,然後道:“葉總,有興趣一起發行嗎?”

“當然,只要是你沈夢溪說話,我肯定照辦!”

黃忠磊沒說話……

人家國慶档有《狄仁傑之神都龍王》……

王常田:“別看我,我早就加入了,否則,也不會把趙巴菲的《匆匆那年》延遲到賀歲档!”

“老王看了成片,哭的不行……”

王常田點頭:“確實拍出了家國情懷,藝某的那段《小平,你好》,真的把我的思緒拉到了八十年代……”

……

第二天,沈夢溪又參加了兩場論壇‘如何做出市場成功的電影。’、‘大數據,驅動中國電影’

又是他的主場……

夢溪傳媒進入市場之後,就一直堅持類型化……

“要判斷哪部影片、哪種類型是市場上永遠的贏家,很難。但我想說最大的贏家還是類型片。”

“犯罪、動作、科幻、災難,這四種類型,會是夢溪傳媒下一步要做的東西……問題是,現在太多的創作集中在青春片和喜劇片這兩個領域,這就叫跟風!”

“做電影不要跟風,自己發現藍海,走進去,站在風口上,雷軍不是說了嘛,創業能否成功要靠命。所謂命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創業者需要花大量時間去思考,如何找到能夠讓豬飛起來的台風口,只要在台風口,稍微長一個小的翅膀,就能飛得更高。電影也一樣!”

“另外說一句,我以前跟台灣、香港演員打過交道,當然有好說話的,但很多不好說話,現在我們用的演員主要在內地,港台的演員越來越少……這裏面不僅有內地演員成長的速度以及接地氣的問題,還有售後服務的問題。比如說演員演了你的片子,結果服務跟不上,宣傳時跟你提各種各樣的條件,什麽頭等艙、公務艙,住什麽總統套房,出場費多少……

我真服了,一個個牌不大,脾氣不小,我們只好選擇那些態度更好、要價更低的。我認為,我們必須推動潮流的改變,如果還用原來那套從香港、台灣那邊延續過來的體系去發展新時代的中國電影,就不會有前途的!”

大數據……

龔羽舉例《紙牌屋》:《紙牌屋》制作方,一家類似於中國優酷土豆的視頻網站Netflix,挖掘自己網站的數據,用於倒推前台的影片生產。工程師們發現,喜歡BBC劇、導演大衛·芬奇和老戲骨凱文·史派西的用戶存在交集,一部影片如果同時滿足這幾個要素,就可能大賣。《紙牌屋》就滿足了這三個元素。

沈夢溪翻了翻白眼:“……《紙牌屋》是翻拍劇,1990年版本的英劇,S工作室的一名實習員工推薦給我,我看了一下,找了CAA,聯合制作……”

“S工作室準備做電視劇,《紙牌屋》劇本質量不錯,CAA提供了核心孵化團隊,導演大衛·芬奇、編劇埃裏克·羅斯、凱文·史派西等等,按照好萊塢的習慣做法,將團隊和劇本打包,經紀公司將可以獲得總預算10%的傭金。”

“制作前肯定要找電視台,當時分別聯系了HBO、Showtime、AMC,因為我是奈飛的股東,所以嗎,也去找了Netflix,起初是準備讓Netflix買斷《紙牌屋》的線上首播,但是Netflix提出了自己來投資制作的想法,並且開出了優厚的條件,比如不用試播便一次性定制兩季,總預算超過1億美金,制作團隊可以保有最終剪輯權等等……綜合了一下,決定把《紙牌屋》交給奈飛!”

“為什麽交給奈飛?因為他們的條件比較優渥!”

“最後提醒一下,Netflix第一部原創電視劇不是《紙牌屋》,而是《利勒哈默爾》,這部因為和大數據沒辦法扯上關系的電視劇,後來被Netflix在對外的信息中有意無意的回避了。”

“必須要說一下,《紙牌屋》的成功跟大數據沒有任何關系,Netflix也沒辦法依靠數據選擇內容,因為好萊塢沒有給它那麽大的施展空間。

目前所推出的原創劇集,都是來自於獨立制片公司,因為五大傳媒集團下面的制片公司占市場份額的80%以上,與集團所擁有的電視網和有限電視頻道之間利益高度一致,對Netflix有一定的抵觸,Netflix只能在剩下的20%裏挑挑揀揀,能夠挑出幾個好東西就算不錯了。”

“為什麽宣傳大數據?因為IT行業的一大特點就是替代傳統行業,通信,購物,金融等等,而Netflix想要取代的是HBO之類的有線電視台,必須體現出差異化,大數據滿足了這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