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煉獄的開始(第2/2頁)

無論如何,陳希亮認定陳恪的悟性極高、思考能力極強。在沒有老師講授的情況下,就能自己想到這麽多東西……簡直是大儒的胚子啊!

‘孔夫子小時候,也不過如此吧……’做父親的不無意淫的想道。要是他知道,陳恪的那些驚艷之談,都是從後世的書籍、網絡上看來的,不知該有多失望。

但在小學方面,陳恪的表現就慘不忍睹了。

所謂小學,就是要求學生對字詞辨形體、通音韻、明訓詁。

首先是辨形體,陳恪雖幾乎無字不識,可一筆字寫得太醜……這倒不是大問題,因為古人並不是從幼年開始習字,他們認為幼時‘骨軟易傷’,所以要等到孩子長大些。才開始教其提筆練字。大約就是從十歲開始,而三郎還不到十歲呢。

真正的麻煩在‘通音韻’和‘明訓詁’方面。所謂音韻,就是文字的讀音,所謂訓詁,就是對字詞的解釋。前者是後者的基礎,不通音韻,就無法真正訓詁。

陳恪的麻煩就在這裏,由於時代的古今遷移,地域的南北阻隔,彼此的語音差異是十分明顯的。所以他在陳希亮面前,才盡量少說話,就是怕被識破露餡。

但你要讀書識字,押韻做對,就必須掌握今人的聲韻調。更恐怖的是,除了掌握宋代人的聲韻外,還得掌握古人的……唐代人有唐人的音韻,漢代人有漢人的音韻,先秦人有先秦的音韻,掌握不好那時代的聲韻調,就無法真正理解那個時代的文字……因為訓釋詞義,往往需要通過語音來說明問題。

其實,宋代人自己都不怎麽治小學,不去深究經文的含義,也不去探索古人的聲韻,但那只是說一般的士子。凡是有成就的大學問家,無一不精通音韻學和訓詁學,因為小學是大學的基礎。基礎打不好,上層建築自然談不上多牢固。

陳希亮就堅持認為,不通文字、聲韻、訓詁、天文、歷法、數術,不能讀古書,只能人雲亦雲,不能發前人所未發!

他這是把自家三郎,照著大儒的方向培養啊!

※※※

找出問題來,自然要對症下藥,陳希亮開出了第一份作業——臨《廣韻》正文一遍。

所謂《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共五卷,是開國時官修的一部韻書,也是歷代韻書集大成者。全書收字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個,注文共十九萬一千六百九十二字,基本上是誰看誰吐,望之尚且生畏,哪裏提得起學習的興致?

這當然不符合宋朝,將科舉做成最廣泛事業的目標,所以真宗年間,為了便於士子記誦和掌握,降低應試難度。禮部又頒行了較為簡略的《韻略》,只收字九千五百九十個,較《廣韻》少了許多。

但陳希亮對三郎高標準,嚴要求,自然跳過《韻略》,直接奔《廣韻》去了。

三郎看到這五本韻書,哪怕正文也有兩萬六千多字,還得用正書,一字不得潦草!不禁心中狂叫:‘你妹啊,還讓我幹別的不?’

他提出抗議,但陳希亮掀起溫情的面紗,露出了嚴酷本相,面無表情道:“按照約定,只要你一次沒完成功課,特權就要取消!”說著冷冷笑道:“與其在這裏哀嘆,不如趕緊提筆寫字!”

“啊……”三郎慘叫一聲,倒在床上。原本還對他爭取到自由,無限羨慕兄弟們,全都只剩下深深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