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一章 大理國(下)(第2/2頁)

就連王珪都認為,能來到這美麗的國度,來路上的辛苦,值了!

在壩子外,震驚他們是自然的美景,到了壩子內,吸引他們的是應接不暇、變化多端的民風……大理國部族眾多,幾乎是一個壩子一個部族,每個部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建築、服飾、習俗、飲食。這實在是這些昔日裏‘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大宋書呆子們,開拓眼界、改變思維的再好不過的課堂了。

讓他們感動和自豪是,大理人竟對大宋懷有極大的好感。使團每到一處,都會受到最隆重的招待,離開的時候,那些部族還會奉上最珍貴的特產……當然大國體面,向來是‘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的,使團會以大宋特產的茶葉、絲綢還禮,都要比他們的饋贈厚重不少。

這時候,陳恪他們才明白,為何張方平要讓他們帶上這麽多物資,若非如此,還真不夠賞賜的。這也讓陪同的大理官員暗暗贊嘆:‘天朝上邦就是泱泱大氣……’

這群大理官員,早就被宋使的文采折服,每日裏像學生一樣跟著他們,一旦有詩賦新作,便馬上讓人抄錄下來,不僅自己欣賞,還要送到大理城去,先給君王公卿欣賞。

現在又見大宋使者雍容有禮的對待各部部民,亦得到各部民發自肺腑的愛戴。他們簡直成了宋朝的腦殘粉。

但那楊義貞和高升泰,雖然也是笑容滿面,眼裏的陰雲卻越來越多。

陳恪冷眼旁觀,對這兩家的心思有了初步判斷。暗地裏,他和呂惠卿、曾布一合計,發現大家想到一塊兒了,看來雖不中亦不遠矣……

要說這大理國,基本繼承了南詔國的領土,也承襲了其官制與區劃。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後來的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面積將近後世雲南的三倍之大。

但它與南詔國不是一回事,其最大的變化,就是統治民族變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民族,主要是烏蠻和白蠻兩族,南詔國是烏蠻人建立的,可到了末年,權臣鄭買嗣弑君篡位後,短短三十年間,皇權四易其主,烏蠻的勢力迅速衰落,白蠻趁機上位。

鄭氏之前的兩朝皇族趙氏和楊氏都是白蠻,鄭氏本身也是白蠻。宋太祖出生前一年,楊氏的首領楊幹貞篡位登極,當時段氏首領段思平,任通海節度使。因為傳言其有帝王之相,在疑懼下,楊幹貞對段思平狠下殺手。

段思平全家被殺,只身逃回通海後,聯合白蠻大族,向東方的烏蠻三十七部借兵,討伐楊幹貞,所向皆克,逼楊氏退位,最終建立大理國。但楊氏仍然是烏蠻大族,且段思平主要靠借烏蠻之力起事,本身並不具備壓倒性優勢,擔心一旦把楊氏消滅,自己會被烏蠻所吞。

所以他沒有消滅楊氏,反而善待他們,這為他贏得了崇高的聲譽,也使得大理始終是白蠻的天下。但為了給烏蠻一個交代,他又分封諸侯,把國家除了國都大理外,分成了兩都督、六節度,分封給隨他起事的白蠻、烏蠻的貴族大姓,楊氏也在其列。終於穩住了政權,傳國至今。

但這種只顧眼前的姑息政策,也給子孫留下了禍根。如今在大理國是權臣當道,且都有兵有地盤,其中最橫的就是這高、楊兩家。

高家,是當年三十七部烏蠻首領,被封為嶽侯的高方之後;楊家,就是前代皇族之後。幾十年前,白蠻大族董氏叛亂失敗後,這兩家因為勤王有功,便脫穎而出,完全超過了其它六家。為了壓制其中一方,大理國王不得不倚重其中一家,等到這家勢大後,再倚重那家,結果就這造就了兩家尾大不掉的權臣出來。

完全是飲鴆止渴。

……

這卷開頭實在是太難寫了,幾乎是寫一段查一段,因為大理國的歷史,都被朱元璋消滅了,現在流傳下來都是傳說。為了考證歷史,我用兩倍的時間都更不出一章來!又是這個點了,下一章只能明天還了,唉。

不過好消息是,基本查完了,後面就可以展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