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三章 困龍(中)(第2/2頁)

“仲方,你瞞得我們好苦哇。”王珪苦笑道:“離京前,官家曾言道,到了大理,你有密旨宣布,這才跟我們說。”

“王公見諒,事關重大,不得不慎重。”陳恪歉意的笑笑道:“來前,官家囑咐,此事必須慎之又慎,一不可輕舉妄動,二不可泄露風聲,下官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我焉能不分輕重?”王珪呵呵一笑道:“跟你開玩笑的。”說著正色道:“說吧,你打算怎麽辦?”

“其實朝廷的諸多問題,無非就是個缺錢。雖然大量增加銅錢供給只是治標、並非治本。但國如一人,之病重矣,需先溫補調養,待身子強健了再治病。”陳恪正色道:“張老板花了幾十萬貫,用了十二年時間,探出了幾十處銅礦,足夠我大宋挖掘百年。這正是我大宋急需的一劑溫補方子。我輩讀書人,總恨報效無門,現在建千秋之功的機會來了,又豈能錯過?”

“不錯,若大理國真能為大宋解燃眉之急,此乃天與之,不取必受其咎啊!”王韶馬上激動道。這廝有些英雄病,平生最想開疆拓土,建功立業。就沒有比這樁事,更合他胃口的了。

呂惠卿、曾布、宋端平幾個,也都是只恨世上無事的性格,自然積極響應。

倒是幾個老成的官員,面現難色道:“這事關國策,豈是我們小臣可妄言?”說完都望向王珪,卻見他在撚須沉思……王珪在想,官家和相公這次煞有介事的安排,顯然是有企圖的。若自己毫無作為回去了,怕是後半生的仕途就要黯淡了。不過官家和相公們都知道,自己為官向來穩字當頭,為何要派我來冒這個險?哦,這是叫我收著韁繩,別讓陳恪他們過了火。

想明白來龍去脈後,他望著眾人道:“既然是聖意,我等自然遵從,但在這異國他鄉,想要辦成此事,實在難比登天。”

“把大理變成大宋不就結了?”王韶沉聲道:“這個國家一盤散沙,朝廷只要下定決心,精心籌劃,就不愁拿不下來。”

“休想。”王珪瞪他一眼道:“萬一偷雞不成,可不是蝕把米的問題,是又為朝廷樹一強敵!”光遼國和西夏,就夠大宋銷魂的了,若再加上個大理,直接就得崩盤。

“硬取確實不好,也沒必要。”呂惠卿道:“我們要的,是這裏的銅礦,又不是這片土地。況且大理到處是蠻族,真要反目成仇,還怎麽采礦?”

“不錯,大理能稱臣便足矣。”曾布道:“不過道路險阻,這是個大問題。”

他們這一路上是怎麽來的,眾人自然深有體會,想那銅錠多重啊,要是一車車往外運的話,一來風險太高,二來成本太高……不管大理誰當家,都不可能免費給你挖礦,朝廷是要支付合理報酬的。若是運輸成本居高不下,朝廷賠錢鑄錢的話,此事也不可能長久了。

“這個問題我能解答,沒必要走陸路。”張俞道:“大理國水系縱橫,是許多大江大河的源頭,譬如南盤江可通珠江走海運,金沙江可入長江,走河運,都可以大大縮短時間,減少成本,使朝廷從大理辦銅,運回內陸仍然有利可圖。”頓一下道:“當然,這裏的河道都是原始的,需要下本錢整修。”

“說起整修來,其實最簡單的一條道,就是靈渠。”陳恪接話道:“一千五百多前的秦始皇,早就為我們修好了一條貫通南北的水道,咱們連最後一點困難都克服不了?”

陳恪知道,在八百年後的清朝,雲南的銅產量,占了全國的九成五以上,所以這件事肯定可以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