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五章 返京(下)(第2/2頁)

言而總之、總而言之,自從燕雲易主,中原王朝和契丹才真正形成歷史上第二次南北朝局面。

所以登上青山,回望著虎踞龍盤的幽燕之地,趙宗績終於明白,在學堂上,師傅所講的‘燕薊不收,則河北之地不固;河北不固,則河南不可高枕而臥也。’是什麽意思。

然而此刻在他看來,說‘不可高枕而臥’,都是在粉飾太平,應該說,‘危若累卵、隨時都有滅國的危險’才對!

“仲方。”趙宗績回頭望著身後的陳恪,深深吸一口燕趙大地的豪傑之氣道:“我輩男兒當立此志,以畢生之力復此幽燕,方不愧對華夏祖宗!”

“能有這個志向,這一遭出使,就算值了。”陳恪笑著點點頭道:“燕雲,是我大宋能否重寫歷史的根本所在。”說著他加重語氣,一字一句道:“燕雲不復,一切都是虛幻,燕雲若復,則華夏永昌矣!”

何止是趙宗績,陳恪也在此行中,找到了自己奮鬥的目標……當然不是把蕭觀音搶回家,這不是面首該幹的事兒。

人生是需要目標的。陳恪原先的目標,是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日子,用了十二年時間,陳家已是滿門進士、富比王侯,陳希亮還成了皇帝的連襟。

除了趙宗實這個大麻煩外,陳恪找不到陳家不能興盛百年的任何理由。所以他認為,自己的目標,就是把趙宗實搞下台,讓好兄弟趙宗績當皇帝,可是然後呢?

然後做什麽?這個問題不解決,他對參與奪嫡都缺乏足夠動力,幾乎是在強迫自己。

說白了,這是在爭權奪利,與他大開大合的性格,是嚴重違和的。

而導致他缺乏動力的,還有最重要一點,就是改變歷史對大宋到底是好是壞?

他不是歷史科班出身,更沒有進行過這方面的研究,他對歷史的了解,只是看過《宋史》……那可是蒙古人編的,二十四史中公認最糟糕的一部。

而《宋史》的參考資料,是宋人修的《實錄》,和民間私修的史書和各種筆記。民間修史、寫筆記,基本上是按自己的好惡來,談不上公正。而號稱史官秉筆的‘實錄’,據陳恪所知,竟前後大修了三次……

究其原因,就是再過幾年之後,大宋朝堂鬥爭將變得無比激烈起來。引起這空前絕後的鬥爭的,是一場五千年未有之大變革。在那場大變革中,士大夫撕下了溫文爾雅的偽裝,全都血灌瞳仁,為了利益、信念和意氣,前赴後繼的絞殺在一起。

他們徹底打破了大宋朝的君子政治,他們無所不用其極、他們對敵人斬盡殺絕,鬥爭比真刀真槍的戰爭還慘烈。更不幸的是,這場鬥爭曠日持久,雙方實力此起彼伏,誰掌握了權力,就會對對手進行清算,然後篡改歷史,把對方黑成奸邪小人。

然後等另一方起來,又會反攻倒算,再把歷史改成自己想要的。這樣一來二去,正應了那句話,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只要你史筆在手,就能隨意塗抹!

加上後來,宋室南渡、戊戌變法、乃至那個啥……都處於政治需要,對這段歷史進行過大改。可以說,上下五千年,就沒有任何一段,被改得如此面目全非,亂七八糟。

不幸的是,陳恪現在,就站在這段歷史的門口。他無法用上輩子的知識,幫自己作出判斷。到底是改變好,還是不改好,如果改的話,又該如何去改……畢竟宋室南渡後,還有一百五十年的國祚。加上北宋這段,超過二百年。

可別折騰來折騰去,連這二百年都沒了……

史書給不了他答案,答案只能從親身經歷中尋找。

在這蒼茫雄偉的燕雲大地,他找到了——改寫往後一千年漢民族命運的鑰匙,原來就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