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八四章 百年大計(下)

本朝的財政制度的顯著特點,是戶部每年的收入,比不上南方一個省,實乃千古未有之奇葩。究其原因,還要歸咎於創立這一切的太祖皇帝。如果要給歷代帝王排個名次,朱元璋的軍事水平、政治水平,都可以躋身前三。但他的經濟頭腦,卻是毫無疑問的墊底。

比如說,他認為老百姓納稅之後,要先解送到京城再分發給各軍事單位,實在是沒必要,平白給官吏從中漁利的機會。本著效率至上、避免貪汙的原則,他讓百姓納稅實物不入倉庫,直接供應於軍士的家庭,軍士則不再發給軍餉。並規定先在應天府抽派若幹稅民,和金吾衛的五千軍士對口。試驗一年以後,朱元璋認為成績良好,便通令全國一體施行。

這一辦法之脫離實際,異想天開,完全是歷史的大倒退,也注定了它虎頭蛇尾的命運,沒幾年便銷聲匿跡了。然而朱元璋卻依然本著這種思路,安排著他的帝國的財政制度。其中最具標志性的,就是物資的收發都是由地方官府完成。十分普遍的,一個縣令每年要向三十幾個不同的機構交款,總數則不超過一萬兩白銀。

大明朝一千一百多個縣,幾乎全是如此,全國布滿了這種短距離的補給線,此來彼往,側面收受,既無架構,更無從監管。這種低能低效,直接導致了國家供血不足,人民負擔沉重。只是肥了那些中飽私囊的腐敗官僚。甚至可以說,這種維護落後的農業經濟,不願發展商業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國在由先進的漢唐宋元,漸漸掉隊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

如果能夠改由戶部總收總發,政府不必再為低效腐敗埋單,能真正支配全國的財政,國防問題、經濟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對國家的好處顯而易見……這是張居正看到的好處。

沈默比他多了五百年的見識,自然能看到的更多。如果改為總收總發的話,國內的交通通訊,必然相應而有較大的進步。銀行業、保險業就會應客觀的需要而產生,商業組織和法律也會有所發展。而且各地區既互通有無,自然就會分工合作,各按其本地的獨特條件,而發展其生產技術。以沈默所學的歷史知識,西歐各國在二百年前,就已經朝著這一方向前進,日本在德川幕府末期,亦復如是。而本朝的財政稅收制度,則和民間經濟的發展脫節,不能相互促進,共同繁榮,反而對後者形成壓制和阻礙。

如果不把這種財政制度改革掉,這個國家的商品經濟發展,就永遠是畸形的、非主流的,不僅不能成為國家騰飛的動力,還會反過來傷害到國家的財政和安定。這些,歷史已有明證,教訓也同樣慘痛。

甚至包括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因為客觀上刺激了人口的流動,商業和金融的發展,在創造一片繁華景象的同時,也加速了大明王朝的滅亡,原因正是如此。

※※※

對於沈默主張的整理地方財政計劃,張居正是完全贊同的。

現在他看沈默的眼神都變了,那是一種熱切的,同志般的目光啊:“如果真能將此事,在任上辦成,一了百了,那真是死而無憾了!”

“可是這件事,實在是難於上青天啊!”沈默嘆息一聲道:“如果加以徹底改革,必須要重新厘定會計制度,在中上級機構中,實施財政管制的方式。這樣必然會重新改造朝廷和地方的權利架構,注定要招起軒然大波呐……”沈默嘆息一聲道:“還有,如果要讓一條鞭法不流於形式,就必須要全國範圍的清丈田畝,跟這兩項比起來,推動個條編法的難度,實在是不值一提。”

“……”張居正何其人也,一下就聽懂了沈默的話,這分明是讓自己來頂雷。明白了這一點,他心中反倒踏實了……怪不得沈默會大出意外的放過自己,原來是想讓自己挑這副擔子!

不是他自傲,天下人才雖多,但只有區區二人能替沈默達成目標,一個是他張居正,另一個是高拱……然而高拱已經無法再回來了,所以沈默只能求助自己。

沈默確實是這個意思。現在已經明盤了,張居正到底接還是不接,他真沒底……如果不是知道歷史上的張居正,在分明可以當一輩子太平宰相,舒舒服服的掌權享福,然後退休,繼續享福的情況下,卻要死命折騰著變法,把天下人都得罪光了也在所不惜。當初大政變時,他肯定會把這個危險的家夥幹掉,不留後患!

但是,他太需要強有力的幫手了,哪怕這個幫手的能力比自己還強,未來有可能會反噬,沈默也願意賭一把,先把事情幹成了,如果你還想跟我鬥一鬥,我隨時奉陪!

望著一臉期盼的沈默,張居正笑了,笑得無比暢快,將半年多來的陰霾一驅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