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一八章 驚變(中)

呂宋反叛的消息,很快傳回了京城。

萬歷皇帝在氣憤之余,又感到有些慶幸——正好可以借此機會,轉移一下國內的矛盾,尤其是他和大臣之間的矛盾。

自從礦監稅使肆虐天下,他就陷於大臣無休止的口誅筆伐之下。萬歷皇帝內功了得、置若罔聞,但他的大臣們可是要臉的,眼見著虎狼當街,百姓蒙難,他們這些為民父母的朝廷命官卻束手無策,愛莫能助,便紛紛上疏求去。

其實這股辭官風潮,從萬歷九年便已經出現。自從沈閣老失蹤後,萬歷皇帝便一心想要獨裁,自然與文官集團發生激烈的沖突,盡管皇帝有著先天優勢,無奈好虎架不住群狼,數次鬥爭,都以文官的勝利告終。

萬歷的驕傲和執拗,使他不知‘妥協’為何物,就算文官把他擊敗了,也休想使他服從擺布。於是熱戰之後,雙方進入了冷戰期,萬歷皇帝朝講不禦、郊廟不親、章奏不批、缺官不補……更缺德的是,他抓住機會就罷黜大臣。

曾經有一位侍郎,只是因為奏章中出現了錯別字,便被萬歷抓住小辮子猛批……不批奏章,不代表他不看。不看不批,大臣可以代批,還不算太壞。看了不批,就像站著茅坑不拉屎,才真叫惡心人呢……萬歷把錯別字上升到工作態度疏忽,對皇帝極為輕視的高度,那位可憐的侍郎自然要上疏請辭。大臣紛紛上書挽留,萬歷卻連象征性的慰留都沒有,直接準奏,卷鋪蓋趕回家……

萬歷當時想的是,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有的是,把那些討厭的家夥攆走了,正好換上自己中意的人選。然而文官們豈會讓他得逞?別忘了四品以下官員由吏部銓選,三品以上官員由廷推產生,大臣們就是不選皇帝中意的人選,他們推薦的人選,皇帝又不中意。

萬歷也不是沒想過用過中旨,繞過外廷直接任命官員……從法理上講,這是行得通的,然而這是士林最不齒的事情,誰要是敢接受中旨任命,朋友立刻跟他斷絕往來,出門就有人扔臭雞蛋,到衙門上班,也會被同事和上司排擠。總之一句話,你會體會到什麽叫眾矢之的,什麽叫生不如死的。

所以萬歷一吹出風去,那些‘幸運’的官員便嚇破了膽,連連上書敬謝不敏,逼得急了,直接掛冠而去,不給皇帝揠苗助長的機會。

但是大臣們推薦的人選,也甭指望走馬上任,因為銓選也好、廷推也罷,只有推薦權,沒有決定權,最終還得皇帝出聖旨才算完成任命。

於是我用不了我的人,你也甭想用你的人,雙方就這樣對耗起來。萬歷九年,兩京缺尚書三人,侍郎十人,科道九十四人,地方上缺巡撫三人,布、按、監司六十六人,知府二十五人。三年以後,南北大僚強半空署,督撫重臣經年虛席,藩臬缺至五六十人,知府缺至四五十人。

最近這段時間,因為對礦監稅使無能為力,剩下的大臣也基本歇菜了……掌管全國庶政的閣部院大臣中,內閣僅剩下申時行和王家屏。九卿中在朝供職的,只有都禦史一人和侍郎二人,余則或因缺未補,或杜門不出,朝政已然癱瘓。

萬歷皇帝這才慌了神,畢竟他倚仗的內廷太監,抓人斂財是好手,講到治國就抓瞎了。祖宗江山還得靠文官打理,所以他已經有些後悔了,只是死要面子不肯主動妥協,而呂宋反叛事件,正好給了他就坡下驢的機會……至少萬歷自己是這樣想的。

因為即使放在歷史長河中比較,本朝大臣也是一頂一的臭又硬,一旦涉及領土和主權,沒什麽好說的,肯定是喊打喊殺,顧不上跟自己鬥氣了。

但皇帝失算了,消息傳開後,那些‘又臭又硬’的大臣,竟然十分罕見的對呂宋持理解態度,而將責任一股腦算到萬歷皇帝的橫征暴斂、貪婪無度上。

萬歷下令廷議平叛,這次大臣們能到場的都來了。可是討論的結果讓萬歷極為不滿……大臣們一致認為,不可貿然出戰。他們說呂宋與本土遠隔重洋,且有強大的艦隊保護,不可貿然征討。須得建造戰艦,編練水軍,儲備物資、謀定後動。而且當前國內狼犬當道、民怨沸騰若斯,大興兵戈的話,恐怕會引發民變。

大臣們說,呂宋畢竟孤懸海外,無法危及統治的根本,若是各省亂起來,國家就真的危險了。所以他們聯名上書,請求皇帝撤銷礦監稅使,修明政治、與民休息,先將兩京十三省的高燒退下去再說。

大臣們對呂宋叛亂的處理意見,是遣使嚴加申斥,如果呂宋方面是一時糊塗,看到觸怒天威,自然會幡然悔悟,自縛請罪。如果呂宋方面執迷不悟,則可激起全國民眾的怒火,到時候就算要打仗,民眾也會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