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正德頒詔(第2/4頁)

階上十余位朝中老臣匆匆奔下階來撩袍跪下,劉健泣聲道:“請皇太子入殿成禮!”

朱厚照不懂得這許多規矩,司禮監兩個首領太監王嶽、張壽一左一右攙著他,不時在他耳邊低語幾句,怎麽邁步、怎麽行禮、怎麽說話,皇太子朱厚照神情恍惚,全沒了平素調皮的勁頭兒,只管像個木偶似的一一照辦。

楊淩待他們都進殿去了,這才立起身來,過了陣兒,忽地一陣呼天搶地的號啕,韓林走到楊淩身邊,輕嘆道:“大人們哭靈奉安了,不得進入宮門的官員們聚在午門外痛哭呢,這時節可別出了亂子,將軍還是去巡視一番吧。”

韓林倚仗武藝和演武時卓越的表現已被提升為把總,他為人甚守規矩,私下雖稱呼楊淩為淩兒,但公事時必以下屬身份相見,絕不逾越,楊淩勸了幾回,韓林執意不從,他也便由著嶽父了。

今日弘治帝小斂,百官哭靈、守靈,楊淩生怕出什麽岔子,所以調了最信任的韓家父子和楊一清、柳彪各領百名持槍佩刀的親軍,將乾清宮團團圍住,守得風雨不透。聽了嶽父的提醒,楊淩點了點頭,低聲道:“這裏有勞嶽父了,淩兒去四城走走。”

乾清宮內,鴻臚寺贊禮官出班唱儀,劉健、李東陽、謝遷三名托孤大臣將朱厚照扶上黃綢龍椅,百官鷺行鶴步,趨前跪拜新君,山呼海嘯般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聲震屋瓦。

楊淩就在這辭舊迎新的呼聲中離開了乾清宮,在兩名舉著燈籠的親衛引領下巡視宮城去了,渾不知大殿上宣讀先帝遺詔、再請新帝下恩旨這樣循規蹈矩、一成不變的舊例禮儀,今天居然也會破天荒的出了岔子,他還沒有走到午門口兒呢,乾清宮內已經像個菜市場似的亂哄哄的了。

弘治自覺身體難愈時已對身後事做下了安排,這時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嶽噙著眼淚奉上了弘治帝的遺詔,首輔大學士劉健傳諭降帝遺詔,頒布新帝登基喜詔,然後宣布新帝大赦天下、犒賞有功之臣。

這本來都是安排好的,所謂新帝恩旨,哪個太子在先皇未逝的時候他就敢開始研究下一屆領導班子問題的?說到底還是老皇帝事先定下的主意,從古到底太子登基都是這麽個套路。

劉健只知道當今太子比較頑劣,哪想得到這位仁兄是隨意拳創派祖師轉世,根本不按套路走啊。這位老臣擦幹了眼淚,先宣布了先帝遺詔,並定明年為正德元年,然後領著文武百官三跪九叩拜見新帝。

隨後他又展開一道聖旨,以新帝的名義大赦天下:非待死、待審之囚一律赦免出獄,詔令蠲除農夫拖欠的三年以上部分的賦稅,詔令蠲免漁民未納的三年以上的魚油翎鰾等物……

這道表示新帝仁恕聖政的旨意宣完,第三道新帝加封後宮、犒賞擁立之臣的恩旨便頒下來了:劉健、謝遷、李東陽三人加封為太師、太傅、上國柱,太後紀氏晉為太皇太後,皇後張氏晉為太後,太紀王氏為太皇聖妃,金妃、戴妃為太妃,馬妃常妃等亦晉太皇妃……

舉凡新帝登基,股肱老臣都會有這種待遇,臣子們也習以為常了,反正這些職務雖然光彩,但都是有祿無權的虛職,不會對現在的朝廷權力分布有什麽影響,所以文武百官只是洗耳恭聽,也沒人吱聲,大殿內百十號人竟是鴉雀無聲。

可是受了楊淩的激,一門心思想好好表現表現的正德皇帝朱厚照,雖然只是三分鐘的熱情,可這三分鐘還沒過呢。他支棱著耳朵聽得倒挺認真,在他想來,聖旨既然是以他的名義下的,那他就該好好聽聽。

待他聽到壽寧侯、建昌侯各賜皇田千頃、授雙祿的時侯,立馬從龍椅上蹦下來怒沖沖地喝道:“劉大學士且住,壽寧、建昌兩個侯爺爵祿已經夠高的了,不必再賞!”

壽寧、建昌兩位侯爺跪在下邊聽了正德這話,臉上青一陣、白一陣,恐懼、羞慚、憤怒,種種表情跟開了染料坊似的,這麽當眾剝壓恩旨,簡直令人顏面掃地,以後兩人還如何見人?這個小皇上,做事真是不留余地呀。

劉大學士舉著聖旨也傻了,這位大學士博古通今,侍奉了幾代帝王了,還沒聽說過新皇登基時當場反悔要撤了別人的恩旨的,自己怎麽撤旨呀?那簡直形同兒戲,也是對弘治帝的大不敬。要是不應,新帝頭一道口諭自己這大學士就拒辭了,那皇帝顏面何在?

李東陽見他愣在那兒,急忙跪前一步奏道:“壽寧、建昌兩位侯爺是當今國舅、皇上至親,皇上厚人薄已、甘作表率,臣子們敢不應承?今天是大日子,旨意既下了,再撤回來頗為不妥,依臣之見,兩位侯爺回頭上表請辭推恩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