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利字當頭(第4/5頁)

楊淩搖了搖頭,說道:“原來是我把古人……呃……古人教誨下的讀書人看得簡單了,他們大多數可不是我想象中死抱著聖人教誨不放的書呆子,至少那些入仕為官,在官場上混過的人,大多不是這種人。”

成綺韻抿嘴兒一笑道:“那是自然,自命清高、拘泥不化的讀書人縱然入了官場,也是待不久的,必然如大浪淘沙,最後被人逼得吟風弄月,嘯傲山林去了,能留下來的讀書人哪有那麽簡單的,大人何以發此感慨?”

楊淩輕輕嘆息一聲道:“大明禁海,緣由甚多,並非由於一個簡單的原因,如果我們不能對症下藥,僅憑你的那條妙計,朝中百官也未必響應。”

成綺韻神色凝重起來,她翻過兩個杯子,提起壺來為楊淩斟了杯茶,說道:“如今好在朝中剛逢大變,畏於個人前程,許多官員未必敢刁難大人。何況內廷盡在你手,皇上又甚為信服你,這就掌握了大半的勢力了,外廷再安插幾個得力的人,將他們分化開來,事情大有可為。大人請慢慢說來,都是些什麽緣由,咱們抽絲剝繭,一一應對。”

楊淩點了點頭,啞然失笑道:“本官想事情總喜歡不慮成,先慮敗,過於謹慎了,你卻比我樂觀的多。”

他沉吟了一下,才緩緩地道:“這禁海的第一個理由,是由於朝中黨爭。”

他苦笑一聲道:“這個黨,是文官黨和宦官黨之爭,內宦主掌海運,有兵有錢,權力極大,文臣忌憚內宦得勢會壞了朝綱。他們認為天朝上國可以自給自足,不與他國通商無足輕重,異域小國更不可能有能力毀了大明江山,而內宦掌權卻可能讓天下大亂,因此竭力反對宦官主導的海運,結果……他們勝了。”

楊淩嘆息一聲道:“風水輪流轉,如今我想解除海禁,似乎仍要倚仗內廷的攘助,外廷文官會作何感想?”

成綺韻黛眉挑了挑,欲言又止,問道:“這第二條呢?”

楊淩道:“這第二條,是由於帝王制衡。如今文官領軍、兵部、五軍都督府互相制衡為的什麽?預防將領擁兵自重而已,欲開海商,必有強大水師方可,龐大的水師儼然海上一國,尾大不掉怎麽辦?所以以永樂大帝的膽略魄力,也堅持以太監統領艦隊,太監無後代,就沒有裂土之心,且很難在士卒間建立絕對的權威,用他們才放心,可是文臣偏偏不放心他們。”

他呷了口茶道:“第三個原因,才是我原來的看法,儒生柄國,講究什麽‘父母在不遠遊’、‘唯小人重利’,商賈末道也,於國計民生無甚大用。又以為天朝在大地之中,外國蠻夷皆不足取,不肯通商非不能也,是不願也。”

“這第四個理由……”成綺韻吃驚道:“什麽,還有理由?”

楊淩幹笑道:“最後一個,最後一個,這個理由,連我事先也萬萬沒有想到。”

他想了想道:“海外貿易,利益之大令人垂涎欲滴,民間多少都在偷偷走私牟利,鄭和下西洋雖廣泛通商,嗯……壟斷懂麽?就是利益集於朝廷。沿海大小城市的士族官宦無論如何是沒有能力和大明朝廷的龐大艦隊競爭的,他們在朝中為官的種種關系自然找出種種理由,以為民請命的姿態拉攏蒙蔽更多的朝臣進諫阻止。沿海官宦士族土地本就貧脊,全靠經商海運起家,自從海禁,事實上是禁而不止之後。連稅也不用交了,獲利更厚,所以是倭寇鬧得兇了,他們比誰都激動,吵著要平倭抗倭,真要有人想靖清海疆,掃除所有的走私勢力,他們又會睜只眼閉只眼在朝中拖後腿,海禁反而成了他們為家族牟利的手段。”

成綺韻聽得也呆住了,她想了一想,抽過一張雪白的信箋來,拿過架上狼毫,打開硯盒蘸了蘸,懸腕寫下四行字,將這四個理由簡要記了下來,然後蹙著眉兒沉吟不止。

楊淩一邊說著四個緣由,一邊想著相應的對策,心中多少有了些打算,略一思忖,朝中百官既然有這種分化,各有所圖,如果舉措得當,比說服一群思想觀念完全固囿守舊的官兒似乎還要容易幾分,不禁心中大定。

他心中有了些主意,不禁十分喜悅,轉眸瞧見成綺韻用心的模樣,不禁微微笑了起來,成綺韻正蹙眉沉思,聽見輕輕笑聲擡起頭來愕然道:“大人笑什麽?”

楊淩笑道:“我瞧你如同上科場考試一般,呵呵,是不是還要承題、破題?”

成綺韻眼波一轉,莞爾道:“是啊,考個狀元出來,到時入閣拜相,更好為大人效力。”

楊淩哼了一聲道:“就怕成姑娘真的做了宰相,楊某就不會被你看在眼裏了。”

成綺韻難得見他和自己開玩笑,不禁欣喜非常,她剛想脫口說出:“我要做便做皇帝,把你納進我的後宮當皇後,看你還敢不敢藐視我的存在。”說到嘴邊兒,卻覺得這話太過大逆不道,楊淩是朝廷大員,說不定聽了這話便惱了,便攸地閉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