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廷議國策(第2/4頁)

這位宗伯大人是不是閑得發慌,做媒人做上了癮?慶忌啼笑皆非,如今群臣剛剛上任,又不好拂了這位老人的面子,打消了他的工作熱情,只好幹咳一聲道:“這個麽……,宗伯所言,乃是周禮。寡人稱王,已不奉周天子為主,又何必遵循於周室之禮,講什麽一後三夫人呢?”

宗伯一呆,訝然道:“大王要改變宮嬪後妃之制?呃……這也使得,只是不知大王欲如何改變後宮嬪妃之制,臣奉詔辦理就是。”

慶忌無奈地攤了攤手道:“這個麽,寡人是有些想法,只是還沒有考慮全面,待朝議之後,擇個時間,寡人再與宗伯細細商量,你看如何?”

宗伯一聽大王要與他共商後宮定制之事,頓覺受到重視,不禁喜出望外,這才稱命,心滿意足地退回一旁。慶忌打發了這位不著調的王叔祖,又向群臣問道:“眾卿尚有何言?”

今日眾臣剛剛領了職司,對自己負責的事總要做些了解,才好展開治理工作,目前自然沒有什麽好的建議進言,見群臣相望無言,慶忌便道:“既如此,眾卿領了所司印信便退下吧,相國與六卿留下,寡人有事相商。”

群臣拱禮退下,大殿上頓時空落下來,寺人匆匆上殿,鋪好案席,孫武與六卿謝禮落座,慶忌便道:“縱觀天下,欲稱霸於諸侯者,莫不依靠強大的武力;然一城一地之得失,一戰一役之勝敗固然容易,其輝煌卻只是曇花一現,若無強大國力支撐,窮兵黷武只會使得自己精銳盡失,國力疲弱,最終不但不能稱霸天下,反而受制於人,寡人既主吳國,有心奮發圖強,使我吳國成為天下強國。因此,立國之初,如何使得國富民強,兵力強盛,便須早做打算,不知諸卿有何見解?”

孫武目視慶忌,面露微笑,即便以他的見識,也只以為慶忌是想壯大吳國,並長久稱霸於諸侯列國,而決不敢想慶忌會有並吞天下之心,那時的人在思維上還沒有一統天下的抱負和想法,而且那時的人口之少,實也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動機和條件。

慶忌見他模樣,便問道:“今天下大勢,吳國北有齊晉,西有秦楚,南方有越,如蛇盤腹心,隨時會尋機噬咬,在越之南,便有未曾開發的蠻荒之地,而東面,則是萬裏海疆。這就是我吳國當前情形。

國內來看,連逢戰亂,以致誤了農耕,國庫空虛,賦稅不足。今秋明春,恐怕會出現大面積的糧荒。萬幸的是,中原諸侯戰火正烈,我吳國偏居東南一隅,只要平定了國內,懾伏了越國,暫時尚無萬憂。這是上天給我們恢復元氣,壯大國力的好機會,只是如何著手,還需從長計議,不知相國何以教我?”

孫武略一思忖,說道:“大王,欲壯大吳國,便涉及內政、外交、軍事諸多方面。以臣之見,最最重要的,便是內政。稱霸天下,非一朝一夕之功,欲壯大自身,如今急需的,一是財、二是人,兩者不可或缺。

臣昨日查點了吳國戶藉在冊人數,加上不在戶藉的奴隸、行商、鄉間野人,我吳國人口已近百萬。單是這些人口,光是耕守我吳國現有的土地已嫌大大不足,以致地廣人稀,鄉村冷落,更不要說北望中原,稱霸天下了。

是以,臣以為,我吳國當休養生息,鼓勵生育,增加人口,屯積錢糧,積蓄財力,僅此,至少二十年的功夫才能見效。不過……方今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這對我們來說可是個大好機會,我吳國已經穩定下來,沒有戰亂之苦,僅這一條,對這些到處逃難的百姓來說,就極具吸引力。只要大王大開方便之門,比如開墾荒山僻野者,國家暫貸錢糧,土地歸其所有,三年之內免賦,列國聞訊,扶老攜幼赴我吳國者必重。只是……我吳國今秋明春怕就要有糧米之荒,如果一下子再增加許多百姓,恐怕更加承擔不起。”

慶忌倒未想到移民的這個好辦法,聽孫武一說,不由矛塞頓開。那時候的百姓還沒有形成濃重的鄉土觀念,無論是庶民還是士子,很少有寧死不離鄉土的人,那時奴隸制形將徹底崩潰,奴隸逃離世代居住的家鄉的事已屢見不鮮,而士子為求聞達也時常周遊列國,至於有土地耕種的庶民雖輕易不會離開鄉土,但是不代表戰火綿延波及他們安危時也不遷徙。吳國除了大城大邑,交通要道處,鄉野間常常時湖泊野草一望無際,走上半天才偶見一個小村莊,人口比起中原大國少得可憐,要是靠自己生養人口,的確是曠日持久,以優惠政策招納移民在目前天下大亂的形勢中確實是個好辦法,那些移民便是只開荒種地,對吳國來說已經足夠,何況其中必然還有不少各行各樣的成手匠人,甚或有才學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