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神仙地裏來了李北江(第2/3頁)

這艘船上也就彭先仲對廣州城最熟,此刻他當起向導,忙著給眾人指指點點。

咣咣鑼聲高響,驟然蓋住了彭先仲的聲音,瞧向碼頭處,大批皂隸舉著官牌湧了出來,原本正忙碌卸米的民夫們也給趕到了一邊。

“是憲台和知府來了,可惜啊,這最大的甜頭讓白道隆和李朱綬接下了。”

劉興純很是遺憾。

“動靜太大了,還拖著一屁股債,就只能讓他們兩個出來頂缸。別擔心,我李肆的名頭,他們兩個怎麽也遮不住。”

瞧著前方那艘已經停定的大船,李肆淡淡說著。那大船上高高掛著兩條白綾,墨字鬥大,遠遠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一條寫著“韶鎮心系萬口”,另一條是“英德牽掛粵生”,主帆下還橫牽一根條幅:“韶鎮白英德李率商民濟糧廣州。”

之前在三江口向駐肇慶的兩廣總督趙弘燦濟糧,這一番官面上的做作就已經演練過了,所以當白道隆李朱綬下船面謁出迎的廣東巡撫滿丕,還有廣州知府葉旉時,動作言語再熟練不過。而對方強自按捺住的喜悅和激動,也都被二人明察秋毫地看進了眼裏。

“我仁君聖上恩澤天下,官商兵民莫不涕零感戴,知廣州府縣困於米貴,以廣州受難為己難……粵北乃至湘贛商民踴躍集米,我等官佐協力籌措,盡心護行,終將這米糧運到了,可真是托了……”

白道隆深吸一口氣,跟著李朱綬一道扯開了嗓子。

“聖上洪福啊——!”

滿丕和葉旉趕緊跟著兩人一起,朝著北方遙遙拱手,嘴裏也拉長了調門喊著:“托聖上洪福——!”

官面上的套路走完,四人一聚,滿丕直入主題:“究竟是何方神仙顯靈?”

白道隆和李朱綬同時指向身後一艘船:“此番集米趕運,虧得北江船行東主李肆相助。”

滿丕和葉旉對視一眼,都是茫然,李肆?

“李肆……據說年方弱冠,在英德和李朱綬沆瀣一氣,為禍鄉裏,有‘李半縣’之稱。”

肇慶總督府,趙弘燦的幕首師爺如此答著東主的疑問。

“李半縣?何止!他能糾合湖南江西米商一同動作,整條北江就如他家的內河,簡直就該叫李北江!”

趙弘燦心緒復雜,感覺自己就像是眼見要摔下懸崖,那為禍之人忽然又把他拉了回來,跟他說這是個玩笑。

“事情遠非這麽簡單,東主,湖南江西那邊,背後原本有個春暉堂在搞鬼,之前韶鎮韶府在太平關囤米,也都是他們撮合而為。而這李肆,跟著李朱綬在英德另有一番勢力,兩邊……”

幕首說到這裏,對這種棋局再熟悉不過的趙弘燦明白了。

“他們兩家爭了起來,結果李肆這邊搶在了前面,逼得韶州那邊不得不跟上,咱們這真是……”

趙弘燦抹了一把汗。

“這真是二狗相爭,便宜了咱們這塊肉骨頭。”

廣州城,知府衙門後堂,滿丕和廣州知府葉旉幾乎都癱在了大椅上。

“算上後面還能到的,估摸著能有二十萬石,廣州米價,怎麽也得下到一兩去了。”

滿丕吐著長氣。

“這一批米到,城裏那些還在捂著米的鋪子就掛出了二十文一斤的價,已比前日降了三成,算算速度,到一石一兩也就是三五天的事。”

葉旉更像是魂魄終於召了回來一般。

沉默片刻,滿丕眼珠子轉了起來,這時候葉旉也是恭謹地朝滿丕拱手:“憲台,你看下官這本章該如何寫法?”

肇慶總督府,趙弘燦也在問自己的幕首:“這奏折,我該怎麽寫?”

幕首沉吟片刻,舉起了拳頭:“廣東一地這米價風波,不上奏是不行的。東主自湖廣江西調米濟粵,化解了此事,這是奏折的骨架。”

趙弘燦連連點頭,這一點可是絕不能落下的。

“但具體的事功,東主還是得酬報這幾人,否則牽動了他們背後的關系,當東主貪功太過,那就得不償失了。”

幕首豎起了大拇指:“李朱綬帶著白道隆出面,這才讓李肆的北江船行得以成行。前二人,特別是李朱綬,前番借薩爾泰家人一事出盡風頭,把握時機的能耐,悍然出手的膽量,還真是號人物,京中還有大人對他青眼有加。此番再建奇功,東主你不寫透了他的功勞,萬歲爺那會聽到不同的聲音。”

接著食指豎起:“白道隆,估摸著也就是搭著李朱綬的船而已,他本是武職,雖有護糧之功,可也算插手政事,不宜多提,帶上一筆即可。”

最後豎起的是中指:“李肆,無功名無官身,此番也是以北江船行之名行事,褒其‘義商’,由總督衙門頒賜牌匾,再請戶部賞個縣丞品級,已算是酬了他的功。認真說起來……他控大小江船上百。此番集米,他也該投進了不少銀子。湖南米過來,算上運費也不過一石七八錢,就算廣東米價最後降到一兩,論均價,他也能賺上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