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皇上,南風甚緊(第2/2頁)

張廷玉是此次會議的主持,覺得這個立場堂堂正正,正要點頭,惠士奇又發話了。

“就怕此論又發何為正朔之爭,我華夏法統自是以三綱五常為基,也要觸及天命之論,國受何命而立,說的就是以何為國!李賊之檄文,即便偽逆,但也在回答這個問題,若是朝廷避實就虛,只提正朔,不提正朔之源,正朔之根,怕是要落在下乘。”

這一番話,說得諸翰林面面相覷,張廷玉淡淡看著他,眼瞳裏卻翻滾著憎惡的精光,這個惠士奇,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皇上幾十年仁治,不就是在建這個正朔?可要命的是,眼見盛世而臨,正朔之名深入人心,李肆卻反了,還拖著一省工商草民一起反了,一巴掌將這仁治而得的正朔給扇飛,再提這一點,怕是繼續自打耳光。

那麽這正朔,就要上溯到我大清滅李闖,報了李闖滅前明之仇,由此而繼承前明基業,這是順治朝的底調,也算是正理。

可問題是,今上幾十年仁治,已覺不必再提清繼明之正朔,而是得天下人心來的基業,如今又要老調重提,是不是顯得太心虛了?

所以張廷玉很惱怒,如果他們南書房不能湊出一篇討賊檄文,將李肆的檄文從道義上實實壓倒,他們這些讀書人,恐怕要辜負身受的深重皇恩了。

對了,闖王……

張廷玉腦子猛然清靈,底下傳回的消息,說廣東民間,也有人傳言李肆乃李闖之後,不管是真是假,這層皮蒙在李肆身上,他可是脫也脫不掉,嘿嘿……看天下人,還敢有誰跟你李肆打交道。

“闖王之後,要再興民不納糧,奪紳之產,毀華夏根基之事,嗯嗯,好、好、好啊!”

暢春園澹寧居,康熙看了張廷玉呈上的討賊檄文底稿,一直繃著的顏面終於舒展開了,這盆臟水潑得好!

點出了幾個不合意之處,張廷玉渾身通泰地退下了,接著康慈傳了另一人進見。

“胤禛,你看……廣東之事,是不是要派下大帥,掌大將軍印,執全盤而剿李賊的好?”

康熙和顏悅色地問著胤禛,頓時讓胤禛眼角發熱。

不容易啊,盡管皇阿瑪沒有直接道歉,但這一問,已是言明後悔之心。

“兒臣以為,廣東李賊,三面受圍,一人居中,有些顧此失彼。還是分三路運籌的好,如此不僅可顯我朝廷並不以廣東事為撼動根基之亂,還可免除西北策妄阿拉布坦借機生事之心。”

征剿李肆的方略,胤禛跟手下人已經細談過了,如果設大將軍之位,統籌大局,有幾個壞處。第一自然就是難以調度,但這僅僅是細節,更大的壞處是,這就讓策妄阿拉布坦看出朝廷的處境,要借機出兵。

這兩條是公,而以私這一層面來看,盡管他胤禛在康熙眼裏的印象轉好,甚至還傳出了可能復他王位的風聲,但他肯定撈不到大將軍之位。若是由其他王公重臣得了這大將軍之位,對他的未來並沒有好處,畢竟他這個人,在朝堂和宗親裏的名聲並不好。直接籠絡這位大將軍,難度太高。

沒錯,現在胤禛已經轉了心思,這一番起落,讓他看到了皇阿瑪的軟弱,皇阿瑪不再是那個英明神武的聖君。他就經常在想,如果換了他是皇上,那李肆恐怕還是李北江的時候,就已經被他解決掉了,哪能養虎為患到現在?

所以,他想當皇帝,他也覺得自己能幹得更好……

籠絡重臣還做不到,那就籠絡未來的重臣吧。不設一路統帥,分路的臣子就好籠絡,特別是湖南的年羹堯,有希望獨當一路,設了總攬全軍的統帥,功勞就到不了年羹堯身上,也就沒辦法讓他和年羹堯緊緊相附。

“嗯?真沒想到,你也開始能顧全大局,有持重之心了。”

康熙有些意外,也有些欣慰。

“小弘歷呢?帶他來見見,咱們父子爺孫三,今天就好好聚聚,再不談國事。”

康熙不再提廣東之事,他想見見孫子,五歲的小弘歷很是乖巧,一家人遊遊園子,也能寬慰一下自己這顆破碎的心,不再去想那該死的李肆!當初收到李肆造反的消息時,他就覺渾身惡寒,到現在還沒消掉。

攘外必先安內,朝堂文武齊心,一家相處怡然,康熙這才覺得自己緩了過來,有信心面對李肆那惡賊。

“皇上,南風甚緊,遊園可得穿厚些。”

正要出行,小太監獻媚地多嘴了一句。

“拖出去!杖斃!”

壓住的寒氣倒灌入心,康熙額頭青筋猛跳,咬牙呼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