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六章 朝鮮風雲:非凡之器(第2/3頁)

所有官員的住房、子女就學,住院醫療,都是國家提供保障,當然,也只是滿足需求。自己另有所求,就得掏錢了。退休後,便是最低一級爵位,每月也能得一到二兩的養老金。這個數目,在眼下的英華,相當於一般工人的平均收入。

總結而言,英華官員的薪俸還算不上太高,跟“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時代自然沒法比。但在正轉型到近代的社會裏,一個基層低級官員的年入是社會人均收入的六到八倍,這當然已是高薪。如果拿知縣出來比,一個從五品知縣,一年官俸補貼總和為五百到一千兩,差距自然更大。

明清社會的官員,都是依附一套賦稅承包責任制分下來的,俸祿高低沒有太大意義,而英華則丟開了賦稅承包制,由商業體系來承載賦稅,官員的身份自然跟明清不同。明清官員就像是獨立核算體制下的分公司頭目,而英華官員則是整體核算體制下,只有經辦權的公司員工。

英華還是中央集權,官僚治政的社會,李肆雖然正推動地方分權,削弱官僚對整個社會的管控,但不可能馬上就進化為現代文官社會。以這套體系穩住社會精英的核心,也是社會轉型期的必然手段。為此盡管將職俸分解到地方,中央財政也要增多三四百萬兩養官支出,這就是代價。

籠統來算,英華中央地方目前有官品之人多達二十來萬,平均下來,每十萬人就有二百二十名官員,對比號稱“冗官”的宋代,每十萬人五十一名官員的規模,已經四倍有余。但英華國入七千萬,一千五百萬養官,地方財政四千萬,一千萬養官,合計起來,不到四分之一的支出養官,對比中央財政兩千萬軍費,一千八百萬醫衛及重點工程投入,只算是國家第三號財政負擔。

對國家已不是生死大事,可對官員們來說,新制提升了他們兩三成收入,只是為打朝鮮而廢,哪怕只是推遲一年,政事堂人人都要遭百官吐唾沫。

因此湯右曾很理智地選擇了放棄,他也看得出來,皇帝真是無心去攪和朝鮮,而皇帝算的帳也很清楚,國家現在也確實無力伸手。

“若是容年羹堯和滿清紮根朝鮮,害處還是太多,陛下難道就別無他策麽?”

“效仿當年處置日本那般,遣一艦隊,送通事上岸,訂立條約,讓朝鮮轉尊我英華,這該容易!”

“正該如此!朝鮮乃我華夏天命之藩,歸在近三服裏,絕不容與滿清沆瀣一氣!”

屈承朔猶自不甘,翰林院的“王道社”成員也扯起了嗓子,王道社的眼光從來都盯著華夏之外,雖然最近因安南之變,正為安南在外六服裏的地位該怎麽變動而爭論不休,可朝鮮是他們絕不願松手的近三服對象。

“我看啊,還是仿照南洋公司例,讓北洋公司去整治朝鮮好了。”

範晉來了這麽一句,卻遭來眾人洶湧反駁。南洋滿是夷狄,自然可以容商人肆掠。朝鮮是心慕中華,鄙夷滿韃之國。推著那幫商人去禍亂朝鮮,到時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把朝鮮推進滿清或者年羹堯的懷抱。

論人心的都是英儒派,而王道社和務實的道黨中人卻認為,朝鮮之利還不怎麽顯得出來,朝鮮也就是人參和稻米值得一提,別無長物。北洋公司不僅無心入朝鮮,還會引得朝鮮忌憚,認為英華將其當作南洋諸國那般處置。

李肆同情地看了看範晉,這次是範晉跳出來幫他背黑鍋了,北洋公司幾乎就是他這皇帝的私人公司,主業是呂宋、琉球到日本薩摩藩的海路貿易。朝鮮在這條線路的末端,利潤太薄,公司也無意插手,都是日本和朝鮮在運作。

“北洋公司就不動了,容願意去朝鮮尋利的商人自己鼓搗吧,等他們撬開了朝鮮的口子,朝廷再相機而動。在朝鮮未主動聯絡我英華之前,不派通事,不遣艦隊。”

李肆定了調子,各方思忖,都覺能夠接受。既想把朝鮮拉過來,就必須投入。可現在一國沒有余力投入,驅策北洋公司這種級別的猛獸吧,敵意太濃,而且朝鮮又不像南洋,有那麽大的利益擺在明處,招不來多少商人聚力。

如果有商人願意自己出錢出力去撬門,那是再好不過。在此之前,朝廷自不能先遣使去朝鮮,免得雙方關系定了調,限制住商人運作的空間。而且朝鮮內部還沒多少支持英華的力量,現在遣使過去,多半是送臉上門。

“真不知道,會有誰盯住了朝鮮……”

湯右曾等人還頗為不解,看皇帝這態度,心中顯已有了底,可這趟生意,不僅要攪動朝鮮局勢,還要跟年羹堯乃至滿清為敵,什麽樣的商人才會有這樣的魄力?

“是有本事主掌一洋事務,卻被朝堂推出門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