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六章 謀外之法(第2/3頁)

李肆道:“東京麽……嗯,也好,著工部招標謀劃吧……”

江南行在的具體地點已經定了,那就是龍門。龍門本就是英華聯接江南的入口,多年下來,已成雙方密不可分的紐帶,眼下即將修成正果,成為英華國都,而名字也將改為東京。

定都龍門讓很多屬意江寧,現在改名為金陵的臣僚失望,可那些人基本都是英儒,他們總想著復明時國都,似乎不如此就不能承前明正朔。還有一些人認為金陵虎踞龍盤,龍氣環繞,同時也利於堅守。

定都龍門是李肆獨斷,在他看來,金陵為統一的華夏國都只有明時一朝,而且很快就轉到了北京,沒道理說非要定都金陵才算是承華夏正朔,英華也沒必要非去承前明正朔,這正朔是明室退位,英華自取的。

而什麽龍氣這種風水說,李肆更是敬謝不敏,至於“虎踞龍盤”,這個說法跟很多人反對定都龍門,認為龍門離海上太近,難以防禦的思維一樣,都是沒看清英華定都的需求。

自古以來,當華夏大一統之後,定都的需求都基於能方便地維持統治,當年明成祖移都北京,也是因他的統治根底在北而不在南。

英華定都江南的道理也是如此,江南不僅聚集著最多人口,未來得中原,還要溝通南北,如果國都還在嶺南,中原之地離得太遠,要將華夏凝成一體,就有太多阻礙。

但這只是基礎的一層,定都江南,還在於確立華夏未來的版圖核心,也就是朝哪裏進取。李肆定在靠海的龍門,最歡迎的就是海軍,因為他們看出來了,這是堅定地走大洋路線,南洋是英華的澡盆,大洋未來要成英華的後院。

在這種格局下,防禦就不是國都的需求,老實說,如果未來龍門真被外敵打了下來,那就跟李肆前世,德國人占了不列顛的倫敦,美國人占了日本的東京,那已是敗得不能再敗,證明英華一國的路子已經走絕,該換個政權了。

定都東京的事還很漫長,從建行在到轉移政權中樞,再到正式定都,恐怕得以十年計,現在還只是讓工部招標,進行先期規劃,包括預先征地,這自然也需要不少花費。

嶺南人雖然不滿,可朝堂多是江南人,再想到那也該是十年之後的事,不滿也就壓了下來。

湯右曾的效率遠勝前兩撥人,一句話就攬走了八十萬。

其他人急了,醫部尚書蔡蒙趕緊扯出了鴉片之事,英華雖厲行禁毒,而南洋西洋兩家公司在這兩年裏也基本整頓了鴉片產業,把禍水潑向了西面的天竺和東面的朝鮮,乃至北面的滿清。但走私者依舊禁絕不了,鴉片之害,在國中以及入了禁毒聯合會的各國都還是一件頭痛的事,醫部負責預放和戒毒,趁著現在一國有了余力,蔡郎中就想掀起一場禁毒大高潮。

範晉本還要搶話,見說的是這事,也閉嘴了,這跟他要談的一件事不謀而合,那就是借禁毒之事入滿清。

蔡郎中背後還有英慈院甚至天廟,今年的預算早已作好,聖道十四年,國入九千萬,早早就分了盤子。大家是在分因江南事定而多出來的意外之財,大概能有七八百萬,算算結余還多,李肆在這事上又分出了八十萬。

接著蘇文采、蕭勝和謝承澤同時開口,蘇文采說的是擴軍。這兩年英華軍隊不斷縮編,人都壓到殖民軍和志願軍上面,等戰後要恢復過來可不容易,不少官兵得了軍功和賞賜,都轉軍為民了,不預作準備,萬一兩三年內起了大戰,又要折騰退役老兵,這很容易損了人心。

蕭盛說的也是擴軍,不過重點是海軍,不列顛人和法蘭西人在西洋,尤其是天竺活動越來越頻繁,難說會爆發大戰。海軍苦了好幾年,也該過點好日子,壯壯驃,隨時準備跟歐人死磕。

謝承澤說的更具體,天竺的莫臥兒王朝近年來風雨飄搖,歐羅巴人和波斯人都在趁勢侵掠,英華不能坐視旁觀,也要分潤其利,以便奠定英華未來入天竺的根基。

李肆忽然問:“西伯利亞怎麽辦?我們的羽林郎剛在居延大勝蒙古人。”

宋既笑道:“方才大殿下在中廷正向臣等就此事問計呢。”

蕭勝和陳萬策也都輕笑起來,李肆一愣,才想起之前自己跟兒子的賭約,沒想到啊,這小子居然這麽較真……

蕭勝道:“還是早早議定此事,讓殿下不必再為難了。”

李肆也笑了,那小子該是已經知道,軍國之事到底難在什麽地方了吧。

說到西伯利亞,陳萬策板起了臉:“臣還是舊議,向西向南都可,向北不值。”

湯右曾等人點頭,跳出來的反對的卻不是宋既和蕭勝,而是範晉:“臣倒是認為,其他方向都還是次要,羅刹人蠱惑蒙古人而不得,難保又要蠱惑滿清,到時不定我華夏大義都要被此獠所裂,羅刹乃我第一外敵,絕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