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九章 炮膛中旋轉的歷史(第2/3頁)

憂慮的是市場,英華的國民收入還未普遍提高,資本急速傾瀉到日常消費品上,市場容量就成了大問題。

憂慮的還有原料,主要是棉麻,倒不是說國中提供不了這麽多原料,而是讓國中太多土地都轉為經濟作物,風險太高。所謂經濟作物,必然就要面臨市場風險。

如果說科技能再邁進一步,催生更多行業和需求,推動工業結構更立體化,消費構成更復雜,讓英華真正步入近代工業社會,靠英華自己都還有可能解決這兩個問題。

但從技術、需求再到形成市場,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何況距離鐵路和電氣時代還遠。同時英華這股勃起的工業潮規模太大,遠非不列顛走向工業革命時的情況能比,因此……英華必須再度謀食於外。

將海量商貨傾瀉到海外去,賺取應得的利潤,同時在海外獲得穩定的原料地,不僅原料更為廉價,還能將風險轉嫁出去。

跟之前不同了,這一次李肆可不是什麽前瞻性、創造性地謀食於外,而是火燒眉毛般地行動起來。如果不能開渠容下這股工業潮,隨之而來的就是產業敗落,經濟衰退。

而國中的王道社,乃至王道主義所造就的“天命派”也隨之呼應,推動一國跨出中洲,在寰宇爭取到跟英華國力匹配的“經濟生存空間”。

用李肆私下對心腹親信的直白話說,賽裏斯要赤膊上陣,在寰宇立下字號,跟歐羅巴諸強並立爭雄了!

爭市場、爭原料地,靠什麽爭?在這個時代,靠的是武力。

爭了下來還要守住,沒有足夠強的武力,圈地再多,也只是鏡花水月一場空。

這一爭,動的是全球殖民格局,必然面臨老牌殖民帝國的強烈反彈,應對這股壓力所需要的軍事力量,還要比單純爭勝所需的軍力高出許多。

二十萬陸軍,三十萬義勇軍,陸軍問題不大,反正滿清作為預定的市場,已不需要武力震懾,陸軍更多用在向北和向西搭建理想邊境線這項百年戰略上。

肩負著謀食於外重任的,依舊是海軍。

去年檢視海軍家底,六艘戰列艦,三十七艘巡洋艦,近百艘護衛艦,原本還覺得挺雄壯,可對應英華的目標,李肆的直覺反應就是……寒酸。

市場和原料地在哪裏?印度、歐洲、美洲,歐洲列強已瓜分完了成熟的市場和原料地,正在作內部調整,同時培育未來的市場和原料地。在他們的版圖上,賽裏斯的空間,僅僅蓋住了東亞。

要重寫這個版圖,除了以外交合縱連橫之外,最終還只能依靠武力。

這就是李肆將天大的餡餅砸在蕭勝腦袋上的原因,其實當初李肆丟出去的餡餅更大,他計劃三年內爆出六十條戰列艦,擁有單挑任何一家海上強國的實力。但蕭勝沒有失去理智,認真核算後,告訴李肆,不管是造船、人力還是維持,英華目前的極限是三十到四十艘戰列艦。

這個數目的主力艦足以跟不列顛海軍進行對決,因為在設定的印度洋、南洋乃至大洋戰場上,沒有哪個歐洲國家能有力量投放和維持這麽大一支主力艦隊。削減下來的主力艦定額可以轉成巡洋艦,用來遮護海上貿易線,襲擾對方的主力艦隊和貿易線。

“這也意味著海軍要擴編一倍,至少加三萬人啊!”

蕭勝當時喊這話時,嗓門都抖得變了調。

就算只是每年十條,三年三十條戰列艦,可英華國內只有黃埔、香港、暹羅三家船廠有造戰列艦的技術條件和基礎設施,因此李肆不得不一面催著蕭勝親自督導船廠開工,一邊推動福建和江南的若幹船廠進行改造,甚至連呂宋都沒放過,要將蒲林造船廠擴建為大型船廠。

推動造船業進行新一輪擴張的工作大致落定,李肆就來了黃埔造船廠,跟蕭勝一同巡視新的戰列艦,他要親眼看看將化身刀劍,為英華爭利、立位的戰艦。

在李肆和蕭勝忙乎的同時,佛山制造局的試炮場裏,頭頂也已生白發的關風生和田大由帶著大批工匠,正繞著一門巨大的火炮打轉。此時半空飄著硝煙,極遠處的海面上,一股水柱剛剛落下。

手臂伸進炮管,摩挲著膛線,關鳳生嘀咕道:“不行,打了三發就磨花了,五寸炮還是靠不住。”

田大由道:“炮彈太重,裝藥也必須多,可後膛泄氣就更嚴重了,只能再多裝藥,然後……膛線當然磨損得快。還得琢磨,不用鋼不行,可這麽大口徑,用鋼就得費老大功夫了。”

關鳳生嘆道:“羅浮山那幫煉丹士什麽時候才能搞出穩定的擊發引藥啊,還是這樣引火,泄氣問題始終解決不了。”

捶著腰,連胡子都白了的米德生道:“別急……靠三寸炮足矣,洋鬼子就算鼓搗出了咱們的線膛炮,也來不及用到這一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