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一章 山西歸政,武工隊下鄉(第2/4頁)

老胡不願細說,小霍跟李宏德一陣耳語,就把老胡的底泄了,李宏德還為老胡擔心起來。他不得不深究此事,他發急的第三樁事,跟老胡可是一個性質。

鄉下人就出不得遠門,一出門就變壞了……

李宏德在靜樂縣城閑待了十多天,夥食免費,住宿免費,衣服都有發的,揣著的薪餉就沒處花。他也沒想明白,自己為何有膽子跟著同僚跑到青樓去了,還舍盡銀子,贖了伺候自己的那位清倌。

三光政策之下,山西士紳豪強殺的殺,跑的跑,遺下了諸多產業,侍奉他們的丫鬟侍女們就是其中之一,不少都因身無長技,不得不自賣入妓寮,李宏德遇上的清倌就是一個。李宏德老實忠厚,覺得姑娘遭遇可憐,而自己奪了人家的處子之身,怎麽也得搭把手,毅然舍財贖了這姑娘。

可他也是有妻兒之人,還是個窮苦人,娶妾什麽的絕不敢想,就只求這姓潘的姑娘能得自由身。潘姑娘好不容易攀上一張長期飯票,豈願就此放手,非要隨他進退,哪怕回陜西都無懼,這幾日正努力作他的工作,讓他痛並快樂著。

李宏德是花錢招來麻煩,而老胡卻是人家自己貼上去的,仔細看看老胡,還別說,老胡這光頭,這胡茬,這犀利的眼神,這不羈的邪笑,倒還真有幾分招蜂惹蝶的本錢。

“大丈夫志在天下,豈能糾纏這些兒女情長事!李鄉官,咱們辦正事吧,多少老百姓正翹首以盼,就等著你這李青天去解救他們!”

老胡義正詞嚴地叱喝道,再頗有技巧地轉移了話題,也讓李宏德心中大定,沒錯,公務在身,拖過一陣,麻煩也許就煙消雲散了。

四月十七日,老胡鏢隊護著李宏德等還鄉客結成了武裝工作隊,下到靜樂縣鄉村,開始了艱巨的清鄉工作。

英華在山西實行軍管,官府暫時只到縣。鄉之下事務在維持舊世秩序的基礎上,逐步向今世靠近,作鋪墊工作的就是這些還鄉客。他們負責穩定縣下鄉村秩序,拉起新的自治秩序,並為縣裏進行田畝人口清點造冊作好人心準備。

在本是夾山都的夾山鄉,李宏德找到了他的族人,靠著父親和祖父的名頭,他獲得了族人的初步信任,可當他開口要族人幫著招呼鄉中百姓時,如官老爺所說那般,麻煩來了。

“小七,你是說,要我們當裏排,再去找甲首戶,把錢糧收起來麽?這事誰敢辦啊?縣裏的大老爺跑了,可都裏的小老爺還在啊,往常錢糧賦稅都是他們辦,我們插手,嫌活得命長啊……”

“報田產丁口這事是要得罪死人的,你是把咱們往火盆裏推!”

“把丁壯召集起來,幫他們尋生計?聽說你們朝廷在南面殺得血流成河,村裏的丁壯之前不是在大清朝廷的團練鄉勇名冊上,就是入了這個軍那個會,要保大清反大英的,他們要聽著,會以為是在給他們尋死路吧?”

英華在太原乃至山西更北處的民心就是這樣,太原陷城,穆赫德身亡,尹繼善帶著滿人和包衣們逃入直隸後,原本烽煙四起的賊匪團夥也消散大半,紅衣的悍勇,紅馬甲和黑衣的心狠手辣,的確震懾得民人身心瑟瑟。可現在河東道以北,滿清地方官府也基本解體,民人對英華顧忌重重,抵觸頗深,嚴重阻礙了英華掌控地方。

李宏德不是能說會道的人,他就照著官老爺的訓示,將前景一一道來。

登記田畝丁口,就免一年皇糧和身丁米錢,第二第三年還輪流免皇糧和丁口錢。

登記在籍,就有多家低息民貸公司可以選擇,青苗錢有了著落,不必受鄉間大小老爺的盤剝。

這一鄉都安穩下來了,在官府那落了底,官府就會開始辦很多事,建蒙學、醫院、修路,商人也會一波波來做買賣,只要勤快肯幹,日子很快就能好過起來。

真覺得這裏過不下去日子,還有太多地方可以去,西域、南洋甚至東洲,都提供了優惠貸款,幫著去異鄉安家置業。去就送幾十甚至一百畝田地,能掙多大富貴就看自己的本事。

“我在陜西就是個窮種田的,有本事的去了南洋,去了西域,早就發達了,就我最沒用!可我還是積了三十畝田,起了兩進屋子,能供兒子上縣學得秀才。不是瞅著來山西能拉一把家裏人,能掙些銀子,我才不走這一趟!”

族人依舊懷疑,這也可以理解,這等好事怎可能落到他們身上?李宏德氣憤不已,他覺得自己這一趟已經虧了,不僅虧了銀子,還虧了人心,現在還遇著這般頑冥不靈的族人,如果剖心自證能不死,他多半已經拿刀子捅胸膛了。

“招呼鄉親們說說這些事倒是能辦到,可有多少人信,這就難說了,終究不是官老爺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