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換城之議(第2/4頁)

張邁微微頷首,但很快就閃過鄭渭剛剛才跟他提起的那個消息——高昌回紇境內的明教教徒帶來的消息,心想:“這次從高昌那邊來了兩千多人,那個消息,遲早會傳開的,疏勒的事情,還是得加緊!”因對李臏道:“你想怎麽用謀?”

李臏沉吟片刻,道:“高昌回紇所信仰的宗教與天方教勢不兩立,胡沙加爾向高昌邀請援軍,這是天方教不願意看到的。而這個就是我們的機會。”

……

作為唐軍派駐到疏勒的使者,嘉陵顯得有些稚嫩了,實際上他的年紀比楊易還要大些,但一張孩子臉卻如一個二十歲不到的少年,而且言語之際有一種的佛徒的天真甚至迂腐,胡沙加爾見到他時心中冷笑,心想:“要麽是唐寇無人,找不到一個能做使者的,要麽就是只將這個少年當做一個傳聲筒。”因他是個和尚,便將他安置在普法寺,讓鳩羅嚴加看管。

這日,嘉陵收到了從城外轉來的秘密信件,信件雖以漢字寫成,但就算是一個精通漢文的學者乍一看也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原來這封秘密信件用的是張邁密碼寫法寫成:首先是將所有的字的音調打亂,平聲字用同音上聲寫,上聲字用同音去聲寫,入音保留不變,遇到敏感的人名則以約定好的代號代替,將文字翻譯完了之後,再倒過來書寫,所以要是這封密信落到敵人手中,敵人打開一看也只是一堆完全看不明白的亂字。除了這封信以外,又有兩張白紙,末尾有李臏的簽押。

嘉陵將信讀罷,心中微為震驚,原來這封信裏是李臏傳出指令,信中告訴嘉陵,唐軍高層已經決定和胡沙加爾進行正式的議和停戰,並準備以下疏勒來換取莎車城,如果胡沙加爾能夠同意這個條款,唐軍以及唐民全體將無條件地撤退到莎車地區,從此與疏勒永為鄰好。李臏交給嘉陵的任務便是讓他聯系鳩羅,為即將到來的和議鋪路。

“莎車……莎車……”

生長於疏勒的嘉陵,自然很了解莎車地區的情況。

那莎車城位於疏勒本城東南四百裏,在漢朝時本為莎車古國所在,東距於闐約一千二百裏,乃是一處交通要地,疏勒要前往於闐,莎車便是必經之地,如今已被回紇人占據。

莎車城不但是西域的戰略要地,而且所在的綠洲也是西域最大的綠洲之一,但由於這些年處於回紇面對於闐的最前線,民生不免凋疲,如今只是作為一座軍鎮,長年有三千多兵馬駐防。

下疏勒與疏勒同處一個地區,兩城之間朝發夕至,有道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種地理狀態決定了張邁和胡沙加爾的議和只是權宜之計,雙方都知道不可能長久,要麽就是唐軍吞並回紇,要麽就是回紇剿滅唐軍,難以有回旋的余地,但莎車地區與相對於疏勒卻是一個有山河阻隔的獨立區域,若是此議得成,那麽對唐軍來說將有利於與於闐取得聯系,而莎車地區雖然比疏勒地區狹窄,亦頗足以安置唐民,而對胡沙加爾來說,則可以讓唐軍這個殺到胸腹之中的胸腹大患變成送出門外的邊角之疾,讓回紇人重新獲得一條完整的國防線。

這個提議既需要雙方各自作出讓步,但能夠解決雙方最迫切的問題,所以嘉陵讀完此信,絲毫無疑,心中便想:“若這和議一成,那我們在疏勒河河谷開發出來的無數農田,便要拱手送給回紇人了。莎車雖然水土豐美,可是那裏荒廢已久,去到那邊一切都得重新來過。”心中一陣不舍,同時又生出向往之心。因為若能用下疏勒換以及唐民所開墾的所有農田換得莎車,那唐民們將得到一個可以立國的地方了,而不用再寄人籬下了。

“一個自己的國家,一個綠洲國度……”

莎車地區前有山河可以拒疏勒,後可以聯系於闐,內部河流縱橫,水草豐美,水土的質地上佳,甚至還有山路可以進入印度,若大唐軍民能夠在此紮根,以農以牧以工以商,數年下來便有望成為一個富裕的小國。

想到這裏嘉陵又精神一振,忖道:“耕耘百年的農田一旦丟失雖然可惜,但若能得到那立國之地,卻也值得!”當即按照迷信的囑咐,擬了一封信,用正楷書寫在那張有李臏簽押的白紙上,來見鳩羅,請他斡旋此事。

鳩羅精通五國文字,閱讀漢文全無障礙,讀罷書信,微笑道:“下疏勒土地貧瘠,又無山河可守,莎車水草豐茂,貴軍要做這趟買賣,這算盤打得可真夠響!”

嘉陵只是淳樸,頭腦其實十分靈活,平日在寺內與群僧辯論佛經,口才也是不錯的,來之前已經將前因後果細細思忖,這時應道:“鳩羅大師此言差矣!我軍的這個提議,表面看來是以下疏勒來換刹車,其實卻是以整個疏勒來換莎車——這筆生意,對回紇人來說才是更加有利!而不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