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受封金鑾殿(第2/3頁)

四人相視一笑,走出了西朝堂。黑齒常之居首,三人並列在後,一起走上了龍尾道。

天地晴明風和日麗,禦林軍的衣甲在日光之下熠熠生輝。龍尾道上一塵不染,鐘鼓樓響起了洪大地鐘鳴,層層從頭頂滾過。

含元殿的鐘聲可不是隨便就能響起的。除非有重大地節日或是特殊的日子,才會如此連綿的響起。

今天,則專程用來歡迎得勝而歸的功臣。

至從平定新羅高麗之後,大唐就沒有再在對外戰爭中取得什麽值得一提的勝利了。燕然軍大破突厥,一舉收復朔、雲、代三州,的確是值得歡慶的巨大勝利。

這對武則天來說,意義猶為重大。她擅長宮鬥與權謀,卻有著女人天生地致命弱點----不黯軍事。面對內部敵人地軍事叛亂,她倒是不太慌亂,因為國家政權仍然掌握著絕對優勢的軍事力量。可是面對夷狄地軍事侵略。說她不心慌那絕對是假話。

尤其是多年前,大唐曾在對吐蕃的戰事中屢屢敗績。僅大非川一戰,薛仁貴就兵敗損失了近二十萬大軍。這幾乎是大唐有史以來最慘痛的一場軍事失敗。

雖然那時候仍是高宗在朝,可是料理政事的是武則天。那一場失敗對她地打擊之大。無以形容。幸得後來吐蕃自己鬧出了內亂,才得以用和親的方式來暫時平息矛盾。饒是如此,吐蕃人仍是占去了安西四鎮,對絲綢之路形成了很不利的威脅。

如今突厥人突然崛起,悍然南下對大唐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武則天仿佛又感覺到了當年吐蕃帶來的危機。

所幸,有這樣一場巨大的勝利來穩定局勢。這也就間接的向天下人昭示了:太後掌權,並不弱於李唐。

這個中的政治意義,非同小可。無形之中。武則天手中又多了一把政治籌碼。所以,黑齒常之與劉冕等人於她來說,便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四人齊聲走進了朝堂之中,來到金鑾殿下。一如往日,龍椅之上空空如也不見皇帝李旦地蹤跡,武則天端坐於龍椅珠簾之後。文武百官拱手而立。

“臣----黑齒常之,張仁願。劉冕,馬敬臣,前來覲見!”四人一身戎裝以軍禮抱拳而拜,都沒有下跪。

武則天並沒有急於說話,而是掀開珠簾緩步走了出來。在龍椅之旁站定。居高臨下的看了四人幾眼,點頭道:“赳赳武者,國之棟梁----好!好!好!”

一連說了三個好字。欣然高興之情溢於言表。

四人拱手而立目不斜視。

武則天繼而走下了金鑾殿來,來到四人身前道:“大唐天下有卿等能臣猛將,何愁天下不定、胡虜不平?燕然王師,實乃我大唐建國以來屈指可數的鐵軍雄伍;燕然將帥,忠烈雄武破敵如竹,威震敵膽莫敢誰和。予心甚慰;大唐天下子民,其心甚慰!”

“謝太後!”四人齊聲回應。

群臣雖然沉默無語。但都在心中暗道:太後從政多年。很少在如此公開的場合稱贊於人的……如今對燕然將帥全然不惜溢美之辭,想來這些人要飛黃騰達了。

“如卿等能臣猛將。當挑起國之重擔,分憂天下。”武則天揚一揚手,“上官婉兒,宣旨!”

劉冕輕擡了一下眼瞼,看到上官婉兒從珠簾後走出。數月不見,她沒有什麽改變。金鑾殿上,她也沒有多看劉冕一眼,而是公事公辦走到龍椅之旁,朗聲宣旨。

劉冕一聽這聖旨,就知道是出自上官婉兒的手筆。文辭華麗朗朗鏗鏘,將黑齒常之和劉冕等人贊了個天花亂綴,仿佛成了亙古未有社稷棟梁。

之後,自然是封賞。

身為燕然軍主帥,黑齒常之自然當居首功。徐敬業叛亂之時,黑齒常之是右鷹揚衛大將軍,爾後一躍成了江南道行軍大總管、繼而燕然道行軍大總管。可是他的實際職務,仍是三品大將軍。這一回,聖旨恩賜將他提拔成了文昌右丞平軍國章事。也就是主管國防軍務地副宰相,相當於一個國家軍委副主席。但是,實際的軍權卻沒有了。右鷹揚衛留在了雲、朔一帶鎮守,統兵大將是李多祚與趙懷節等人。

明升暗降奪其實權,這個待遇只在黑齒常之與劉冕的預料之中,也沒什麽出奇的。

首次掛印出征的大將軍張仁願,可以說是一飛沖天。此前他不過是個從三品地千牛衛將軍兼殿中侍禦史,如今卻被提拔為右千牛衛大將軍、兵部侍郎。一舉成了禁中最有實權的大將軍,和議決國防的兵部要員。

聖旨挺長。說到劉冕時,更是贊譽頗多。一路行來,劉冕全然不知市井民間如何。如今聽了聖旨才依稀明白,原來他----劉天官,已經風傳天下幾乎成了一段傳奇。代州城前地累累白骨,鋪就了他崛起的路基。

“大唐劉天官,天下猛將威震敵膽,身先士卒千軍辟易,蠻夷膽裂星月戰戰……擢其為左千牛衛大將軍,賜封神武候實封二百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