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試探與暗示(第2/3頁)

劉冕道:“陛下,容臣打個比方來說明。臣要練習跑步,假如定下一個五裏的目標,可能跑上四裏就跑不動放棄了;但如果定下一個十裏的目標,可能會咬牙跑下七八裏。雖然最終都是失敗,但結果卻截然不同。臣的體力根限也許就是五六裏左右,可是看著前方的目標有了更強的動力和鞭策,就會超水平發揮。人本就是有潛力的。一個國家,也是如此。關鍵就在於,定下的國策目標如何。”

武則天聞言並沒有作出什麽特別的表示,仍是像剛才一樣定定地看著前方。淡然道:“這些事情,容後商議。”

“是臣多嘴了。此乃生重大國策,微臣不該插言……”劉冕很識趣的拱手認錯。

“無妨。”武則天笑了一笑道,“用不了多久你也是朝堂大員了,日日參與議政中來。你多些想法那是好事。現在朝堂之上,就缺一些軍方的青壯派代表,朝堂風氣儒雅有余剛勁不足。將你這樣的少壯派將軍調入朝堂,也是一個很不錯的補充。只是劉冕呀,你要有心理準備。在朝不比在軍。朝堂之上政見相左各執一辭是爭得面紅耳赤是常有的事,可不比在軍隊裏帥令既出萬眾聽從莫敢誰何。你得須慢慢適應。”

“微臣會的。”劉冕不再說多話了。

剛剛不過是數枚言語來試探了一下。劉冕得到了一個很有暗示性的訊號。

皇帝說得話。很隱——在朝不比在軍。朝堂之上政見相左各執一辭是爭得面紅耳赤是常有的事,可不比在軍隊裏帥令既出萬眾聽從莫敢誰何。——言下之意,就是否決了劉冕之前的提議。

有可能是否決了劉冕進諫地不讓修天堂佛相。也有可能是否決地軍政國策。

前者無所謂,劉冕本來就不在乎這種事情,當時他也是有意向武則天進一句逆耳之言來試試。因為這些年來,他雖然與武則天打過不少交道,可是對這個女人卻是一無所知。總是感覺對方高高在上一副莫測高深的樣子。

試探的結果是:如果是她感興趣、執意要做地那件事情,基本上不會因為誰的意志而改變初衷。而且一但被違逆就會很不爽。

這本是人之常情,誰都想聽好話不願意聽逆耳的。可是如果在一個君王身上表現得太過明顯。就不見得是什麽好事了。

劉冕也算是心中有了數,以後定然會注意方法。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就算想讓皇帝改變某些主意,也要注意方法。這只是為臣之道地一些常識。不值得大書得書。

可是後面的那項軍國政策,才是劉冕最關心的。

身為一名將軍。當然希望開疆拓土建下不世功勛。而劉冕身為一個穿越而來地軍人,更加希望這嶄新的人生能在華夏史上留下輝煌一筆。雖然他知道,要滅突厥平吐蕃掃平西域蕩平東夷南蠻只能是一個美好地幻想,可是為之努力拼取總不為過。

可是剛剛的試探看來,武則天似乎沒有一點這方面地心這麽多年來的事實也仿佛證明了,武則天是一個守成有余、開拓不足地政客。在受到外敵欺辱的時候,她的態度意志相當之堅決——反擊保衛。可是要她開疆拓土,恐怕不易。

這是她作為一個女人的局限性嗎?不得而知。

想要武則天身負如同太宗皇帝那樣霸氣與雄心,也不現實。歷史上的武則天,也的確是在傳承李唐的優勢、打好過渡基礎上做得不錯,可是大周一朝卻沒有什麽實質性的巨大飛躍與進取,也是不爭的事實。

歷史上對武則天的評價最難統一。但在國家建樹上的觀點卻空前的統一:守成有余開拓不足。仿佛對一個女人來說,能夠守成有余就已經不錯了。

可是劉冕,無法滿足。

雖然他只是一名將軍,可是他不滿足於守成。

現在的劉冕終於發現,自己也許永遠也無法與武則天統一步伐了。

也許他劉冕不會背叛武則天也不會如何傷害她、算計她,可是自己的確有點不甘臣於這樣一個女皇。

劉冕,欺待一個更加廣闊與自由的舞台,將自己的能力與報負發揮到淋漓盡致的舞台。

這個舞台,武則天能給他

誰也不知道……

劉冕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在我進入朝堂中樞之後,我的政見究竟會有幾個人聽、幾個人支持?首先,皇帝恐怕就不會支持。

那種種想法與藍圖構想,就都只能胎死腹中了。自己在朝堂之上,也不過是擺設而根用來哄人開心安撫情緒的胡蘿蔔。而且,這何嘗不是一種桎梏和束縛?自己以後有一半的時間要留在神都了,時常都在皇帝手邊被管制監視,毫無秘密和**可言。

這臣子與皇帝之間的關系,當真微妙得緊。尤其是像劉冕這樣功勞卓著手握實權的大臣。皇帝一來對這樣的人不太放心,二來又想努力駕馭為己所用。皇帝對這樣的人,永遠也不會有百分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