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清末譴責小說

清朝末年,官場上的腐敗、黑暗,簡直達到了見不得人的地步。於是不少具有正義感的文人拿起了自己的筆,用當時流行的章回體小說,刻畫了一個又一個形象鮮明的貪官汙吏形象。其中最著名的是吳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其筆力之鋒利,揭露之深刻,達到了諷刺小說發展的一個新階段。

一、吳趼人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趼人(1866—1910),名沃堯,字繭人,後改為趼人。他生於廣東南海,因住在佛山,自稱“佛山人”。吳趼人性格剛毅,雖一生坎坷,卻從不低眉俯首,奴顏媚骨。在二十多歲時,他到了上海,以給日報撰寫小品文為生。後來到山東住過一段時間,接著又去日本旅遊,但都不如意,最後又回到上海,擔任《月月小說》主筆。吳趼人一生主要從事於辦報,並寫過三十多部小說,在當時也屬於多產作家,主要著作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九命奇冤》、《近十年之怪現狀》、《新石頭記》等,他的作品風格清幽明快。

吳趼人的力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全書共一百零八回,主要描寫了一位自稱“九死一生”的主人公,在1884年中法戰爭後的二十多年裏所見所聞的種種奇聞怪狀,書中涉獵的範圍比較廣泛,重點暴露了官場的黑暗和商場、洋場及封建家庭的醜惡。

小說突出了一個“怪”字,用漫畫的手法,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可笑可鄙的人物形象。他們當中有把國土拱手讓給洋人的外交大臣,有愚昧荒唐、膽小怕死的海軍管帶,也有為了升官發財做賊的知縣。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不擇手段,殺人、出賣國家、巴結奉承、出賣良心。吳趼人用傳神之筆勾勒出一幅幅沽名釣譽、附庸風雅的官吏及沒落文人的醜態。主人公能從這個光怪陸離、烏煙瘴氣的世界裏沖殺出來,真可謂“九死一生”了。

無疑,小說中展現的這個汙濁的世界,正象征著腐朽黑暗的清王朝,預示著清朝即將崩潰的命運。

二、李伯元與《官場現形記》

李伯元(1867—1906),原名李寶嘉,別號南亭長,出生於他父親做官的山東。李伯元的父親在他很小時就經常督促他學習經史之作,所以李伯元少年時就擅長於詩賦和制藝,也喜好篆刻。上學時,他成績優秀,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但在以後的科舉考試中他卻次次榜上無名,這使他開始厭惡官場的營私舞弊。同時,科舉的失意,激化了他對社會的不滿,他不再謀求為官,而要用筆去揭露官場和社會上的醜惡現象。

後來,他到上海開始辦報。最先辦的《指南報》,不長時間就停刊了。之後,他又辦了《遊戲報》、《世界繁華報》。在辦報期間他寫出了《文明小史》,以及《庚子國變彈詞》、《中國現狀記》、《活地獄》等,他的作品透徹清新,諷刺力強,深受人們喜愛。每次,他剛一完稿,大家便爭著想先睹為快。《官場現形記》是李伯元最有影響的一部作品,也是譴責小說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這部書共六十冋,由許多短篇故事連成,重點抨擊清末官場的腐朽黑暗,暴露了晚清崩潰時期統治階級內部昏庸腐朽的狀況。李伯元痛恨那個罪惡的世界,他把自己的憎惡化為筆下一個個醜惡不堪的形象,從身居高位的大官僚到芝麻大的縣令雜役,都沒有逃出他的斥罵。其中第十三回,制台見洋人那段最為精彩。這位制台平日裏專橫跋扈,對屬下輕則破口大罵,重則拳腳相加,可是一遇到洋人,立即就換了一副面孔,卑躬屈膝,就差下跪磕頭了。制台有個習慣,吃飯時客人來訪不準通報,一天,他吃飯時屬下通報有客人來,制台不問青紅皂白,立即對其大罵,可一聽說來的是洋人,頓時氣焰就矮了半截,但為了給自己找個台階下,他又打了屬下一個耳光,責備他為什麽知道是洋人還不早點回稟,讓人等了那麽長一段時間。

小說中的一個個人物,正是清朝腐敗官僚的縮影。雖然是用輕松可笑的故事編寫,但讀後卻有一種無法卸下的沉重感,因為這正是自己災難深重的生活環境。因此,作者在書中流露出了改良社會的思想。

【點評】

清末譴責小說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帶有不同程度的救國救民的激情,它對清朝腐朽統治和黑暗現實的揭露和批評,旨在啟發人們改革社會的願望和行動。同時,它也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藝術上有一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