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決戰

一封書信和奏書同時遞到了內閣。

書信是皇上的筆跡,那狗爬的字跡大家都認得,一般人還真偽造不出。皇上的書信裏只講了一件事——議和。

從字跡上分析,皇上下筆的手勁不小,可見他是沒有受到什麽虐待,而且多半是能跑能跳,白白胖胖。

這讓人放心不小,對閣臣們來說,他們或許對這個皇帝深痛惡絕,可是皇上就是皇上,君就是君,在得知皇上安然無恙之後,所有人都松了口氣。

另外一封,則是柳乘風的奏書。

柳乘風現在算是如日中天了,捷報早就傳到京師,軍民大受鼓舞,此時的柳乘風和土木堡時的於謙一樣,幾乎受到了所有人的歡迎。

不管怎麽說,蒙古人的威脅是實實在在的,一旦他們進了京城,人家可不會管你是貴族還是平民,管你是讀書人還是商賈,人人都處在那種兵臨城下的恐慌之中,若不是楚王力挽狂瀾於既倒,現在大家還不知道是什麽樣子呢。

所以無論是喜歡還是不喜歡柳乘風的人,現在對柳乘風心裏只有感激,只不過有人感激的多,有人感激的少而已。

現在這個時局,柳乘風的意見是誰都不能忽視的,所以他的奏書得到了極大的關注,最先看到柳乘風奏書的是李東陽,隨即便將他的奏書在內閣中傳閱,待所有人都看過了奏書,焦芳忍不住道:“太後已經委托了全權,任楚王處置議和之事,可是為何楚王還要上書詢問是否議和?諸位有什麽高見?”

大家平日裏明爭暗鬥的兇,可是現在這時候實在沒有勾心鬥角的必要,楊廷和亦是覺得奇怪,這封奏書是來詢問朝廷議和細節問題的,楚王本來就已經臨危受命,全權處置戰事,而且懿旨中還特意注明,若是蒙古人要議和,亦有柳乘風全權決斷。

可是這時候楚王上一道奏書來,卻又為了哪般?若是楚王上書,說明事情經過也不是不可以,絕對沒有人說他擅權,偏偏這位藩王卻是詢問,詢問現在該怎麽辦,是打還是和?

李東陽垂頭沉默,卻是想到了什麽,道:“老夫明白了,楚王是不希望議和?諸公想一想,楚王若是議和,又何須詢問朝廷?除非楚王不希望議和,打算繼續打下去,才會上奏詢問,他這是怕承擔後果,省的到時候禦使彈劾他不顧陛下安危。”

楊廷和和焦芳大驚失色,他們當然清楚,明軍已經掌握了絕對主動權,甚至從局勢上來看,現在確實是大明一舉殲滅蒙軍的最好時機,蒙古人已經入了楚王的圈套,想逃也無處可逃,繼續待下去,全軍覆沒只是時間的問題。

這當然是千載難逢的時機,可有一個問題是誰都繞不開的,蒙古人手裏還有皇上,這是蒙古人的王牌,一旦明軍繼續緊逼,誰能保證蒙古人對皇上做出什麽事來?

全殲不成,可是議和又心有不甘,只怕這才是現在楚王現在的想法。

問題是不議和,皇上怎麽辦?

柳乘風自然不願意承擔這個責任,所以把這個皮球踢到了內閣。

或者說,是踢給了焦芳。

焦芳心裏苦笑,他現在算是明白了,楚王這封奏書不是給朝廷看的,而是給自己看的。

楚王不想議和,可是不議和所承擔的政治風險太大,所以必須有個名正言順的政治理由。也就是說,必須得有人說服張太後,讓張太後同意楚王的政見。

可問題是,李東陽和楊廷和和柳乘風都沒有利害關系,人家憑什麽為你奔走,而且事涉到了皇上,誰敢把自己的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給柳乘風撐腰?

那麽就只剩下焦芳了,焦芳投靠了柳乘風,現在是楚王門下的一條走狗,現在人家遞來個眼色,他焦芳敢拒絕嗎?所以這件事還得他親自出馬,無論如何也得討來張太後的懿旨,這就是走狗的悲哀,永遠都是被人利用。

問題是焦芳不得不被柳乘風利用,他能入閣,先是因為劉瑾,此後是因為柳乘風的支持,而實際上,焦芳在朝廷中聲名狼藉,遠遠不如楊廷和和李東陽地位穩固,一旦失去了楚王這個靠山,甚至根本就不必楚王來收拾他,明天各道的禦使還有六部的給事中就可以讓他火燒眉毛。

焦芳心裏嘆了口氣,沉默了片刻,道:“此事事關重大,還需太後做主,不如這樣,老夫這便帶著奏書入宮,請太後決斷,二公以為如何?”

李東陽點頭道:“也只能如此了,楚王畢竟是主帥,是戰是和他在前方看的最清楚,所以他肯定有自己的主見,而太後呢,也有太後的考量,哎,焦公既然要去,那麽就自便吧。”

焦芳見李東陽二人並沒有橫生枝節的意思,心裏松了口氣,連忙動身前去坤寧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