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8章 識時務者為俊傑

柳乘風所謂的和談,其實就是一種肢解。

他拿出了章程,讓李若凡自己觀看,這關乎到了闔族的命運,李若凡自然不敢不用心,可是越往下看,她的心就越是冰涼。

整個蒙古,將效仿朵顏三衛,名義上雖然尊奉李若凡為王,可是實際上卻以衛所的形勢進行分割,總共十五衛,各個衛所之間劃定了草場,令各衛的部族在這個範圍之內進行放牧,再由聚寶商收購他們的馬匹和羊群,供給他們生活用品。

同時每衛固定征召六千騎兵,由大明和楚國進行整編,采取輪崗的制度,每隔三年,蒙古將輪調六衛的騎兵遠赴南洋鎮守各方,與此同時,還有六衛的蒙古騎兵將入駐大明的遼東等地衛戍,至於蒙古的防務,則由大明負責,明軍將在蒙古各衛設立衛所,修築堡壘,建立城鎮。

這其實就是南洋整編的翻版,蒙古最健壯的勇士在成年之後都必須進入衛軍,他們的糧餉由大明和楚國進行供給,可是他們也將遠走他鄉,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去。

在陌生的環境裏,告別了熟識的故鄉,他們是不可能造亂的,他們與當地的土人言語不通,甚至連飲食習慣都不一樣,而他們吃喝供給都來在於大明和楚國,這就使得他們不得不聽命行事。

其實在此之前,大明就曾經對蒙古人進行過相關的政策,最成功的便是朵顏三衛,不過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使得這樣的政策不可能大規模地執行。

現在卻是不同了,交通的便利使得軍隊可以比從前更加輕易地抽調到數千裏之外,無論是大明還是楚國豐盈的府庫也足以供養大規模的騎兵。

最重要的是,在柳乘風的計劃裏,明軍也將深入進草原,每方圓百裏之內都將修建城鎮和堡壘。從前的大明是絕對沒有這樣的基礎和財力來做如此浩大工程的,其中一個最大的制約就是收益。

從前的時候,修建堡壘和軍鎮完全只是用於軍事上的用途,這就是問題的所在,軍事是沒有收益的,從前的大明朝根本承擔不起,現在卻是大大不同了,不但能夠承擔,而且柳乘風預料能帶來極大的收益。

現在無論是大明還是楚國,對於馬匹和羊毛的需求十分巨大,馬匹能用於運輸,而羊毛能用於紡織,而大明和楚國的馬匹和羊的產地極少,楚國只有一個南洲可以利用,不過南洲的運輸成本較為高昂,眼下還是遠遠填補不了這個需求,可是蒙古就不同了,這裏是天然的大牧場,一旦開放漢人進入,就可以產生極大的收益。

所以柳乘風的條件裏說得明明白白,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互通有無和消除邊界。

互通有無倒還算是互惠,可是消除邊界就純粹是抱有目的了,在以往,漢人習慣了農耕,是不適應放牧。之所以不適應,並不只是體質的原因,主要的問題在於組織,沒有人去組織,單槍獨馬去放牧簡直就是玩笑,你幾個幾十個人跑去大漠,別說放牧,用不了幾個月就會被人吃得連渣子都不剩。草原,畢竟還是弱肉強食的規則,這裏沒有律法,沒有規則,有的只是拳頭,誰的拳頭硬,誰就吃得開。

可是現在不同,因為在南洲,已經有了先例,由商賈們領頭,先是在某地租下大片的牧場,在得到了放牧權之後,他們便會招募大量的人員,其中不只是牧馬人,還有相當多的護衛,商賈們提供生產的資料,隨即便是大量的人以雇工的形勢湧入,與此同時,每隔一段距離,都會有明軍駐紮的城鎮,他們不但可以和城鎮中的軍隊相互聯系,這些城鎮遲早也會成為商隊和牧場主以及蒙古牧人交易的場所,有了交易,就會帶動更多的人群,這些人需要衣食住行,就會有更多的商業活動出現,如此一來,就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商賈,商賈要從事商業活動,就必須雇傭大量的人工,而對尋常的人來說,只要有人發的起工錢,讓他們出關到大漠中去,只要價格超出自己的預期,也不會是什麽很困難的事。

大明朝有的是人力,也有的是商賈,再加上對羊毛和馬匹的巨大需求,那麽不出幾年,這裏就會被大量的漢人占據,假以時日,漢人的人數將會遠超蒙人,而蒙古人也不必擔心生計,他們的天職就是入伍,成年之後將編入衛所之中,專門為大明和楚國鎮守四方。

說的再明白一點,這其實就是將蒙古人納入了一個大分工的體系之中,蒙古人以放牧為生,不過從今以後,他們和大明朝的軍戶一樣,生生世世成了職業的軍人,成為了征召的對象,與此同時,大規模的放牧從原先的部族也將漸漸被商賈的牧場來取代。

至於蒙古的貴族,該給的優待還是給的,不過也僅限於南洋各國的貴族,他們沒有掌握衛所的權利,卻由大明朝廷供奉,同時給予一定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