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卡洛夫(第2/2頁)

人類的劣點即是貪婪自傲,這種損人利己的態度,東西皆然,因之以國家安全的名義去擴大自己的勢力圈,更是彼此一樣。至此沙卡洛夫提出:“我們在蘇聯應當如何辦?西方應當怎麽辦?如是的問題,不能以片言只語答復。我希望沒有人會自稱他有最後的答案。預言家總是不靈的。但是我們縱承認自己的缺點,仍舊需要不斷地懷想此類問題,並且根據良心與想象力,給旁人忠告。最後則只有如我們祖父母一代所說的,讓上帝作我們的裁判員。”以上兩段都用現在式寫出。

沙卡洛夫成為在西方人盡皆知的人物,始於1968年時。時值“布拉格之春”,亦即捷克人士展開了反共反蘇的運動。沙寫了一篇《對進步、和平共存,和知識界的自由之反省》的文字,初只供同道參閱,後來經過地下組織的傳達,在荷蘭發表。英譯也經《紐約時報》於7月22日以三頁刊出,又經美國各大學重印。當日蘇聯仍在勃列日涅夫和KGB所主持的鐵幕之下,沙卡洛夫失去了他的官位、政府供給的住宅和公安許可證。1975年諾貝爾獎金給他和平獎金更被蘇聯政府視作一種挑釁,他公開反對蘇聯進軍於阿富汗才被判放逐於高爾基。可是沙卡洛夫所提倡的各節,日後都成了戈爾巴喬夫所主持的開放(Perestroika)理論上之基礎。他也經1986年底戈爾巴喬夫親自電話解除他的放逐接他回莫斯科。只是他堅持激進的改革,也不能盡為戈爾巴喬夫承受。我們在電視上看到他的最後一個鏡頭乃是在全國蘇維埃大會場中與戈爾巴喬夫的口頭爭執,而翌日即有他逝世的消息傳來。

沙卡洛夫前妻克拉娃在1969年去世,《回憶錄》裏說及她對沙各種政治運動並不完全同意,只是也不出面阻擋。不久沙即邂逅了後妻露莎(Lusia,正式名Elenor Bonner),《回憶錄》裏稱之為“美女”,她是猶太人也算是“行動分子”,曾在法庭假造文件作證,罵不同意的為法西斯。她曾為沙在海外奔走,接見西方權要傳遞稿件。沙也受了她影響,支持猶太人脫離蘇聯的權利,替劫機犯求情。他的絕食,即是支持露莎在美國的兒子之未婚妻,使她離開蘇聯與未婚夫團聚。在這些方面之行動,沙卡洛夫也不盡為他的國人所諒解,也有人認為這些行動將私事與公眾運動混淆一起,另一個反對派作家索爾仁尼琴即對他有率直的批評。

沙卡洛夫以前也和索爾仁尼琴一樣,認為中國是侵略者和擴張主義者,在《回憶錄》裏提出,他已不作如是想,因為中國只有一種原始型的經濟,內顧不暇,幾十年內無此能力。

1990年12月3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