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各有安排

布政司、按察司兩司長官大開中門,吹吹打打地接見了新科舉子們,對他們慰勉一番,又賜宴接待,最後又陪同他們離開府衙,仿效進士及第誇官遊街的方式,領著他們遊覽風景名勝,祭拜孔子先師,可謂風光無限。

又過三日,布政使衙門便發下公函,對今科舉子們的前程一一做出了安排,見到布政使衙門的公函後,三十名舉子當真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三十名舉子中有十一個人就地安置,其中五人留用於貴陽布政司、按察司、大宅吉、小宅吉,其余六人則分赴各地為官。

不過,此時還只是兩司商議後的臨時任命,上任之後只是代理官職,還需上報朝廷,得到皇帝批閱,然後由吏部下發正式告身,這才算是真正的朝廷命官。

不過對於這種級別的小官,再加上貴州的特殊情形,上呈皇帝與吏部批文不過是走走過場,之前還沒有過不批準的先例,是以得到布政司衙門的任命,他們幾乎就是板上釘釘的朝廷命官了。

剩下十九人中,塗方林塗解元被吹吹打打地送進京城,準備參加明年的全國大考了,如果幸運的話,他會高中進士,得到一張平步青雲的船票,可是看他這倒黴勁兒,這種幸運十有八九與他無關。

另外還有八人被保送國子監,同樣是進京,他們比塗解元就幸運多了。

明代國子監的監生一般有四種,一種是秀才考進去的,稱為貢監;第二種是高官子弟承父祖福蔭入學,稱為蔭監;第三種就是像這八人一樣以舉人身份入學的,稱為舉監。第四種是捐資入監的例監生。

前三種監生裏面,蔭監生有背景有門路,進國子監的唯一目的就是鍍金,他們的前程其實早就安排好了。舉人入學的僅次於他們,從國子監畢業之後,一般也都能得到一個安排。

秀才入監的貢監生就不可能得到貢監生一樣的優容了,他們想從國子監畢業就弄個官身,就只能拼爹、拼座師、拼各種社會關系。至於捐資入學的例監生,基本上就是為了要個比較榮耀的功名,做官的希望不大。

三十名舉人中沒有安排的那十個人,則下發批準建功名坊的公文,送他們還鄉,雖然不比其他幸運兒,卻也是免稅免賦、榮耀鄉裏。

三十名舉子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三個人,一個是徐伯夷,一個是趙文遠,還有一個就是話題最多的葉小天,這三個人都被安排到葫縣為官了。

徐伯夷接任原葫縣縣丞孟慶唯的官職,趙文遠則成為葫縣驛丞,葉小天為葫縣典史。

這三人中,徐伯夷是八品官,以舉人來說,能夠直接任命為一縣縣丞,成為朝廷有品秩的官員,算是相當美滿的結局了。不過以他舉人試第三名的成績,確也當得起這個任命。

至於趙文遠和葉小天則是不入流的官,也就是九品以下,兩人都是月俸四石。不過這兩人的官職都比較特殊,一般不入流的官是不需要朝廷任命的,可以由地方官府直接任命,向吏部報備一下就好。

但是典史有個特別之處,就是縣裏的縣丞或主簿出缺時,其職責由典史兼任,這一來他就等於是縣丞、主簿這種有品秩的官員的預備官,因此典史也得吏部銓選,皇帝親自簽批任命,雖不入流,也是命官——朝廷任命的官。

而驛丞呢,掌管驛站中儀仗、車馬、迎送之事,同樣屬於不入流的小官,可是葫縣因為正處於貴州驛路的最北端,是貫通貴州南北的唯一交通要道之所在,所以這裏的驛丞就與中原地區那些復責迎來送往的驛丞大不相同了。

這裏的驛丞具備許多軍事用途,傳輸軍事物資、傳遞軍事情報。比如駐守雲南一帶的官兵,以當地的經濟條件,無法完全養話這麽多官兵,部分糧食需要朝廷撥付。

如果有十萬駐軍,每人每月除了從當地征糧和自耕自種,朝廷再額外補充半石,那麽一年下來就是五六十萬石,其中一部分通過海路運輸,另一部分就得通過這條驛道運送。

這驛站在此過程中要負責保管物資、交接物資、維護驛道,責任不可謂不重。此外還有鈔、布、棉、戰衣、軍靴、兵器……楊應龍盯上這個位置,自然有他的用意。

按照姜布政的說法,葫縣地處要隘,且立縣時日尚短,又因縣丞與典史兩個要職出缺,所以需要補充較多的年輕官員,以加強葫縣的治理。

內中真正緣由,各個方面自然都心知肚明,只有那些不明所以但又知道葉小天與徐伯夷不和的百姓對此津津樂道,期盼二人到了葫縣來一場龍虎鬥,給他們茶余飯後增加一點談資。

※※※

楊府內,阿牧趙歆和他的兒子趙文遠恭謹地站在楊應龍面前。

楊應龍淡然道:“我不能久離播州,這就得回去了。文遠,你此去葫縣,我只有一個要求,務必要把通過葫縣的這條驛路掌握在手中。即便有一天你離開葫縣去別處任職,也要保證那裏有你的耳目和手足,關鍵時刻能讓他們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