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四章 巧拙自知 百炮雷鳴(第3/4頁)

看著外面這一點點修起來的長圍,相比漢城內部也已經是驚慌之際,民心士氣開始混亂了。

漢城城內的氣氛和多鐸與鰲拜料想的完全不一樣,不管是王族和大臣,或者是漢城的地方衙門都是平靜異常,一切都是按照正常的情況來進行。

王海目前的指揮所就在朝鮮王宮的邊上,這裏在膠州營官方的稱呼是,膠州營朝鮮駐屯軍統領衙門,不過在漢城內都是稱呼為都護府。

盡管朝鮮的上層都是通曉漢語,可沒有人稱呼王海為統領,都是成為都護大人,這等於是西方所謂的總督和唐朝時候的節度使,也就是說漢城內已經承認了這位大明來的將軍的合法占領。

“大人,朝鮮國王派人傳話過來,問訊咱們是否需要幫忙,朝鮮城內也可以動員兵馬協助。”

一名隨軍的書辦在下首恭敬的稟報給王海,王海正在看著漢城城防的圖紙,每日間各個位置上,都有軍兵在瞭望台上瞭望,把外圍的調動傳回來,王海的親兵就會在這個圖紙上改動標注,王海手中的兵馬不過六千,漢城這麽大的城池,還要留下兩千人的預備隊準備鎮壓內亂。

所以在兵力的使用上一定要精確,合理的分配,目前的狀況是,城外的兵馬也沒有什麽太大的動作。

攻城守城,朝鮮好歹是滿清已經經營一段時間的藩國,而漢城內的這支兵馬卻是一支孤軍,主動權不管怎麽看都是在多鐸一方,他可以從容的圍城挖溝,慢慢的到城墻下面,何況以他目前的兩萬多兵馬,在漢城四處全面攻擊也不可能,只能是維持一面或者是兩面,看城上的火器和工事,必然會損失慘重。

不如采用這種萬全的策略,慢慢來。

王海拿著手中的炭筆在地圖上標注了幾處,笑著對下面的書辦說道:

“去回那朝鮮國王的話,說是咱們謝謝他的好意,不過這等守城作戰,平民百姓怕是禁不住死傷,還是在安排下做些輔助的活計吧!”

那名書辦自然明白王海的意思,笑著領命出去,要是讓這些朝鮮人也是派兵協助防守,順風的時候還好說,如果是戰局稍微有些不利,他們派兵防守的地方就是防禦圈最大的漏洞了,到時候得不償失。

漢城的武庫現在都是在朝鮮駐屯軍的鎮守之下,就連王宮的侍衛和地方的衙役拿著的都是木棍,沒有什麽刀劍火銃的兵器,就害怕臨時生亂。

但在這半年的時間中,朝鮮駐屯軍把城內那些缺少丁壯的民戶都給遷到了朝鮮南方,包括一些類似的大族也都是給遷了出去,同時在城外有意識的引進男丁多的平民,積儲糧草自然不必說。

城內的各種物資用個一年沒有問題,這也是漢城內的朝鮮勛貴百姓在韃虜大兵圍城下,還能保持這麽安寧心態的原因之一,另外的原因就是第一天的戰鬥,那些觀戰的朝鮮人回家之後和親朋故舊把戰鬥說的神奇無比,斬首近千,幾次出擊都是從容歸來的這種強者氣派才真是讓人有信心。

等到那書辦出門,屋中只剩下了王海和站在遠處的幾名衛兵,王海臉上露出了苦笑,自嘲的說道:

“本想著修築工事讓敵人進不來,誰想到自己也是出不去了,好麻煩啊!!”

韃虜兵馬驅趕下的圍城民夫隊伍沒日沒夜的勞作,工事越來越有規模,城內的平靜氣氛也是在守城的朝鮮駐屯軍部隊一直沒有出擊的情況下,越來越變的嚴肅。

盡管朝鮮國王派兵協助守城的請求被駁回,不過,在韃虜軍隊來到城下的半個月之後,城內開始大規模的征調民夫,要從城頭把火炮搬運下來,當初運上去的時候,就已經花費了很大的功夫,卻沒有想到還要做第二次。

十二磅的火炮開始的時候被當作城防炮放到了城頭,可因為城外韃虜兵馬的戰術變化,城內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目前只能是把這火炮拿到土圍之外去打對方的工事和火炮,在射程上,十二磅炮是占據優勢的。

但這火炮還沒有推到城外的時候,城外的滿清的營地卻先是亂了起來,大軍駐紮,不管是人還是馬匹,都要大量的用水,所以營地幾乎是靠近漢江邊上。

盡管平日這邊漁船還有運送人員貨物的船只不少,可韃虜兵馬駐紮在這裏,誰還敢在這邊遊蕩,早就是跑的遠遠,江面上頗為的冷清安靜。

可今日間卻有一支船隊大搖大擺的從仁川的方向開了過來,仁川這樣的海口在滿清軍將的概念中是無足輕重的,即便是有王海這一支兵馬在城內,他們也不會認為敵人會從大海上調來多少兵馬。

多鐸在仁川放了五百人的騎兵,反正仁川和漢城之間騎兵一日內就能到達,隨時可以支援,當然,滿清沒有什麽水軍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