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9章 未雨綢繆(第2/2頁)

臨近臘月的時候,有官軍出現了,數目差不多有三千余,看起來疲憊狼狽,遭了很多罪的樣子,這支官軍裏起碼有一多半都是遼地口音,甚至連把總千總都是遼地人士擔任,按照從沿途村寨打聽來的消息,他們應該是走山路過來,怪不得這麽辛苦。

不過這支官軍在山路行進的時候消息不暢,十幾天內甚至更久時日的動向未必知道,等知道了之後,這支官軍的動向也很有趣,只是走大道向東行進,看來要走大路返回登州府和萊州府,第一旅和趙字營在山東的各支力量自然嚴陣以待,不過這支官軍盡可能的謹慎小心,務求不和趙字營有什麽誤會和沖突。

這支官軍出現在青州府南部可以說很突然,但腦筋靈便些的,把這段日子發生的事情連起來一想,也就大概可以判斷出來,但沒什麽人主動說破,大家心照不宣含糊過去了。

“應該是沂水、莒州那邊的官民急報求援,可咱們這些動作,山東官府官軍不敢管,能讓他們動的只有魏忠賢,果然是魏忠賢。”這消息急報到徐州之後,趙進下了判斷。

同在議事廳的王兆靖和如惠都有些松了口氣的感覺,王兆靖笑著說道:“若是朝廷裏再有什麽人盯著咱們,那動手做大事的時間就要提前了,今年卻不是個好時候,那河堤決口的事情不大,傳言卻不小,周圍不少人都在擔心觀望。”

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不會離開身邊直徑百裏的區域,甚至直徑幾十裏,不光窮苦百姓如此,連富貴士紳也是這般,不離開本地,那麽了解消息的渠道就只能是道聽途說,別人說徐州這邊堤壩決口,發洪水鬧災,死了多少人,損失如何慘重,總有懷疑也就信了,沒幾個人因為懷疑去徐州親眼看看,這越穿越離譜的傳聞就成了真相的來源。

誰不知道這洪災危害巨大,沖毀城池田地,淹死人口牲畜,黃河大災那就更不必說,所以這從南到北,除了徐州本地和毗鄰徐州的州縣之外,其余各處都覺得徐州元氣大傷,這次趙字營在沂水那邊殺雞儆猴之後,猜疑才變小了些。

“招工遷居的事情不能因為過年停下,咱們金庫裏的錢財盡管拿出去用,也不會用太多。”趙進叮囑了一句。

從進入秋天開始,趙字營匠造廳就開始大肆招募人工,有無手藝不限,只要肯做活出力,不過招募人工的範圍僅限於徐州州城和蕭縣縣城,城內以及城外村莊的百姓,招募之後全家遷到何家莊西南的區域做活,這邊現在已經建起了一個個大織場,織場外就是織工們的住處,到處是整齊連片的新建村寨。

除了織場,鐵器工場也在招募人工,在海州那邊的港口和木場也有很大的人力需求,而且趙字營在山東區域的田莊也在招募徐州百姓過去充實,去了之後直接免五年錢糧,撥給農具種子,若願意聽從趙字營的安排,那麽好處還會更多。

然後在劃定的區域內,如果你想要繼續居住,趙字營要收“平安常例”,“防洪常例”,“維持常例”等等五花八門的規費,刮地皮的手段比官府強出太多,可你只要不在這片區域居住了,這些費用立刻就不會收取。

任誰都能看明白趙字營的用意,這是要把徐州州城和蕭縣縣城區域的人口盡可能的轉移,這兩處人口加起來近二十萬,這樣的遷移可是耗費巨大,牽扯重大的大事,雖說徐州百姓已經意識到做工比種田好,在何家莊那邊比在徐州這邊苦熬要好,可還是很多人難以理解,很多人故土難離。

平民百姓本就是在城內苦熬,趙字營給他們一個更好的生計和出路,為了養家糊口,也談不上什麽故土難離,最好的例子就是酒坊,徐州城內三處大酒坊都是搬到碭山那邊,酒坊答應帶著一起過去,並且有宅院安置後,沒幾個願意留下的,這次織場和工場招工,很多人未必情願,卻知道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