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3章 參加比武的人(第2/2頁)

當然,這比武大會的戲肉還是比武,清江浦和揚州的商人們為這場比武的風光舉辦,也是下了大本錢,請來了各路強手好手比試。

這武技高手的出身,可不像評話演義裏面所說的,越是鄉野間無知小兒,越能碰到什麽高手名師,比如說乞丐僧道之流身懷絕技,因為這小兒給了半個窩頭或者扶了把就毫不吝惜的傳授武功,然後讓其揚名天下。

世上沒那麽多奇跡和偶然,所謂的武技精強,天賦悟性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還是後天訓練和裝備,說得更直白些,便是“窮文富武”的俗語了,任你天資聰穎,悟性奇高,如果瘦弱不堪,手裏拿著木棍銹跡刀,也打不過對面天資平庸,卻身強力壯,拿著鋼鐵利刃的敵人。

想要學武,根本就是要能吃飽,這就把很多平民百姓家的孩子摒除在外了,想要有力氣,那就要吃肉,這個連中等人家都不太能滿足,想要和人動手不吃虧,好鐵好鋼打造的兵器護具自然要有,窮苦地方的小地主都未必能置辦得起,至於要學到招式,明白如何臨敵應變,那還要請名師教授,這又是一筆花費,如果再算上弓馬之類的,那就什麽都不必說了。

而且這學武的出路不多,大明官軍從衛所軍戶到現在的募兵成軍,軍將一直講究個世官出身,也就是說你想要當武官武將,平民百姓投軍或者普通軍戶是不行的,身上怎麽也要有個百戶千戶的世職,雖說也有馬芳這樣的特例,可這畢竟是特例,嘉靖年出頭的俞大猷,立下何等功勞,就因為是個百戶出身,仕途坎坷異常,而並稱的戚繼光則是順風順水,原因之一就是戚繼光是指揮同知的世職。

更有一點好笑,你想要學武報效國家,投軍之後只能做大頭軍,有人講可以考武舉,可大明武家將門的功名路只有衛所出身的人才能去考,平民百姓沒這個資格,既然沒前途,而且窮人餓肚子讀書也可以取功名光宗耀祖,這世道又是文貴武賤,誰還願意去學武?

這武家將門之外,什麽人會去學武,什麽人能學好武技,他們為什麽要去學,說起來也只有地方豪霸子弟才會專心去學了,當然,也有窮苦人家,平民百姓的子弟喜歡練武,也有文人士子喜歡劍技射藝,可大部分學的,而且能學出來的,不是武家將門專吃這碗飯的,就是地方豪霸子弟。

地方上的豪強有偌大家業要看護維持,怎麽防備響馬盜匪,怎麽鎮壓不聽話的佃戶長工,怎麽和其他豪強爭水爭地,雇傭教頭是一個法子,可教頭們畢竟是外人,子弟讀書取功名是一個法子,可這不是誰都能學出來的,就算考中了,家裏一樣要有人看著。

所以真正的學武之人往往出身於豪霸之家,或者和這些人家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也只有這樣的環境裏才能吃飽飯,有足夠的力氣去習練,還有錢財供應著消耗和裝備。

原本趙進以為那門派之類的都是小說傳奇,卻沒想到這些幫派真是存在,城內的幫派包娼庇賭,城外的幫派殺人越貨,但這些門派更多的是依仗武力霸占田地,攔路設卡,或者販賣私鹽,不說別的,牛金寶出身的少林寺就是河南大豪,嵩山周圍的田地都是少林寺的,借著僧道免稅的特權,少林寺又圈占了不少田土。

怎麽圈占來的,借勢壓人是一種,手裏能舞刀弄槍的武僧眾多,這才是關鍵,在這等武力下,登封知縣衙門都要忍氣吞聲,地方上的地主士紳只能唯唯諾諾,更不必說嵩山範圍內的私鹽交易和各項生意,不說少林寺自家經營的,其他勢力過來經營如果不對少林寺表示敬意,怎麽可能做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