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6章 極端和更極端(第2/2頁)

既然察哈爾西遷,建州女真被牽制,宣府和薊鎮的兵馬已經可以被調動。

“……邊軍精銳勇不可當,天兵一到徐州,賊眾土崩瓦解,或不到徐州,聽聞軍威已然潰散,定可速戰速決……”

兵部官員所擬的計劃很是周到,集合各路兵馬合擊徐州,這樣的優勢,又有邊軍精銳在,肯定能夠速戰速決,或者單單是這樣的規模威勢,就會嚇得徐州賊眾不戰自潰,花費不了多少時間,各路兵馬就可以回歸本鎮,不耽誤這邊的防務。

有人說“紙上談兵”有人說“明之趙括”,可這個計劃提出來之後,大家卻也挑不出什麽毛病,察哈爾部的消息早就傳遍京師,如今“……察哈爾人不足四萬,馬不足五萬,人馬老弱疲病,不堪一擊……”,這些事由晉商探明傳播,大家早就知道,也早就松了口氣。

更關鍵的是邊軍,在大明官吏士紳百姓所有人的心中,這九邊之地的邊軍是天底下一等一的精銳,他們在邊塞和韃虜終年激戰,早就見慣鐵血,勇悍無匹,大明鬧過多少亂子,當年那劉六劉七的白衣神兵,騎馬縱橫大江南北,內陸官兵不堪一擊,可最後怎麽樣,江彬帶著千把遼鎮邊兵就給平了,萬歷年倭寇近三十萬入寇朝鮮,最後怎麽樣,被四萬多遼鎮邊軍打的跑回倭國,更不要說北邊那些威脅大明幾百年的韃虜鐵騎,是靠誰擋住的,還不是邊軍。

當然,也有那麽幾次擋不住,不過大多時候還是擋住的,這樣的邊軍精銳,而且一下子動用近三萬,對付徐州賊眾還不得是砍瓜切菜一般,唯一的疑慮就是要快,平賊之後要盡快回歸本鎮,免得被北邊的韃虜趁虛而入。

這個計劃提出來之後,東林黨人壓制了所有的反對聲音,由吏部尚書趙南星,內閣首輔葉向高推動,將其送到了天子禦前,恭請聖裁,這天底下的文官,第一號人物是內閣首輔,第二號人物是吏部尚書,有他們兩人牽頭,又有下面一幹黨羽鼓噪,朝臣中斷沒有通不過的道理,關鍵還是看內廷的態度。

如今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已經對魏忠賢不是那麽言聽計從,和東林暗通款曲,他這邊倒是好說,關鍵還是看魏忠賢,雖說他已經低調,但每日裏隨侍天子的大珰還是能夠翻雲覆雨,閹黨想必也知道一旦動兵會剿成功,馬上就是閹黨的末日。

可出乎意料的是,內廷沒有任何的阻礙,天啟皇帝準了這個計劃,司禮監、禦馬監各處都沒有任何的阻礙,內廷外朝在這件事上達成了一致,按照宮裏傳出來的消息,天啟皇帝曾經問過魏忠賢的意見,魏忠賢只說可行,但要用一老成持重的人物督率大軍。

閹黨居然不攔阻,他們到底想要幹什麽,本想著準備動員清流言官惡鬥一場的東林黨人反倒疑神疑鬼起來,隨即京師不少閹黨一系的官員紛紛對東林黨示好,他們已經不求能保住官位,只求可以太平脫身,到這個時候,東林黨眾臣才意識到閹黨的確不會阻撓,而且閹黨的確末日到了。

各處的文人士子都是志氣高昂,自萬歷倦政到天啟年的閹黨專權,終於又到了眾正盈朝的時節,以後千難萬險無數煩惱都將煙消雲散,定當政治清明,國家強盛,重現三代之治。

有消息傳來,在漕運沿線的天津、臨清各處,各處公倉私倉將全力供應軍糧,軍資牛馬等等也會充足,這讓眾人的信心又高了許多,連山東官員的反對也消散了,誰也想不到,一文錢稅都不想多交的江南富豪們居然會主動溝通漕運糧商,做出這等利國利民的勾當。

“……一斤糧如何及得上一尺布,如何比得了一斤鹽,不必說一斤酒,一斤鐵……”有京城文士這麽寫道,可能看懂的人卻沒有多少,只當是胡言亂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