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4章 信任很難

盡管在這議和過程中,王在晉一直沒怎麽開口,可到這個時候,王在晉赫然成了主心骨,他判斷的準,大家自然就信,聽他說能“再起中興”,那就肯定有他的道理。

“賊軍不管如何目中無人,他們急著議和,急著撤軍,就說明他們一時間還沒辦法外擴,或許要休養生息,或許要消化所得,不論徐州局面如何,這一撤總歸給了我大明時間,趁著這間隙勵精圖治,強國強軍,那就有再起中興的機會,如果就這麽頹然沮喪下去,這最後一線生機也要被我們丟棄了,賊軍要議和,那就是大明江山社稷的氣運仍在,我等還要奮進報國,將這局面扭轉過來!”

聽到王在晉的言語後,大部分人勉強露出振奮的神色,剩下的則是毫無掩飾的灰心喪氣,奮進報國,鞠躬盡瘁,這些話大家都說得順溜,可大家同樣知道,做起來有多麽難,大家身在中樞這麽多年,誰不知道這大明早就暮氣深深,還怎麽再起奮進,難道說這大明就這麽亡了?

“明初說得沒錯,這賊寇不知教化,不敬聖賢,光知道以武力逞兇蠻,這樣的粗鄙武夫怎麽可能長久,只要我等勵精圖治,定能扭轉乾坤,剿滅賊寇,可惜我等就要致仕還鄉,這千斤重擔要壓在明初你身上了,明初若有什麽需要大家相助的,盡管開口就是,大家都是江南士林中人,理應互通聲氣,彼此幫扶!”最後還是趙南星出來說了場面話。

本來看到這趙家軍急著退兵,很多人還琢磨著在京師繼續觀望,但聽到王在晉令人信服的分析之後,卻是下決心要回去了,先在野觀望一番再說,身上沒有實職官身的話,騰挪起來也方便些。

趙南星這表態有幾重意思,一方面是場面話,對方說著忠君大義,自家總不好不表態,一方面卻是強調“江南士林”,這四個字在大明政壇上還有一重含義,那就是東林黨人,到這個時候,很多人才想起來,這王在晉是蘇州太倉人,也是東林黨人出身範圍之內,只不過一直操勞兵事實務,不在朝中,而且主持軍務久了,就和清流們不怎麽說到一塊去,一直不被看做東林黨人,更不要說靜海大敗之後,他直接被東林下獄,那就更不必說了。

但現在不同,如今朝局,孫承宗為首輔管兵部事,而王在晉為兵部尚書,考慮到雙方從前的恩怨,這任命本身就很微妙,按照大家的估計,按照大明大小相制的傳統,王在晉入閣只怕也是眼前了,王在晉高升掌權,而東林大部分人都要因為這次的大敗和議和被清洗和罷官,那麽東林黨人需要一個朝中的代表,或者說要選擇可以結盟的結盟。

出身江南太倉,又孤立無援的王在晉就成了最好的選擇,孫承宗身為帝師,手握兵權,官拜首輔,魏忠賢對他也有默契,這樣的大佬自然不會需要什麽奧援,而王在晉需要,不管他和東林之前有什麽矛盾,現在雙方都有對彼此的需求。

使團裏的這些人都是宦海沉浮多年,稍一琢磨就明白其中精妙,臉上肅穆異常,心裏卻在贊嘆,而那王在晉的反應也證明他為官多年沒有白費,王在晉肅然說道:“身為鄉黨,自當多多聯絡,彼此幫扶。”

明白人已經聽出來了,雙方的同盟這就算是達成,以後如何還不好說,但彼此間已經有了默契,這王在晉有東林的支持,在朝中站穩問題不大,接下來就要看他如何奮進報國,如果扭轉乾坤,不過,一想到這裏,大家都覺得實在沒什麽希望。

王在晉這番話還有一個效果,那就是將使臣心裏最後的僥幸徹底打消,原本還存著含糊的心思,即便這和約要天子用璽,只要你徐州兵馬不再威逼京師,不在這北直隸,我拖延不給你又能如何?身在官場,這拖字訣大家都是玩得極熟。

可現在大家明白了,這京畿重地對於徐州兵馬來說,是要來就來,要走就走,大家還是乖乖湊出來給過去的好,不要給對方再來的借口,的確,這趙家軍或許在徐州那邊又不得不回去的理由,可那又怎樣,大家賭得起嗎?

參加使團的各色人等,除了王在晉和太監們之外,其他人已經是注定要被清洗的失敗者了,即便他們想明白了也決定不了什麽,不過京師中樞明顯比他們想的更明白些,和約達成之後,快馬送回京師,幾乎就是當天用印,當天給出了賠付物資的大概方式,然後快馬送到天津這邊,趙進這邊簽字後,一式兩份,各自保存,和約幹脆利索的達成。

京師這樣的反應讓趙南星等人渾身冷汗,自家還存著在和約上爭執談判的心思,而京師已經迫不及待了,如果自家再拖延些,恐怕連官場政壇上的體面都留不得了,雷霆之災馬上就要落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