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6章 他們需要勝利(第2/2頁)

那時候明軍殘余據守金州和旅順一帶,隔海相望的登州府又屯駐大軍,如果明軍大舉渡海反攻,那麽建州女真軍隊就會沿著這四處堡壘南下阻擊。

按說這大軍出征,維系糧道,建設營盤,都是常理,不過內線作戰,自然怎麽方便怎麽來,而且明軍的絕大多數營頭,這種組織力已經消失了,大軍只會依托城池村寨,出征攜帶三日到五日的行糧,其余依靠地方供應,當供應不上的時候則是洗掠盤剝。

至於建州女真這邊,自起兵一來,也沒什麽紮營久戰的先例,從赫圖阿拉到遼陽沈陽再到廣寧,這一路都是村寨城池,積儲豐富,而明軍又太弱,根本沒什麽圍攻久戰的事例,目前在占據的地盤上作戰,也習慣於依托密布的堡壘和城池作為兵站,用民房做營房駐紮,紮營的情況不多。

自明成祖朱棣以來,大明和周邊各個勢力的軍隊,越來越不擅長野戰紮營,遊牧生活的蒙古各部是個例外,最近的例外則是戚繼光的戚家軍。

現在又有一個例外了,那就是趙家軍,這趙家軍不光能紮營,而且城池堡壘對他們來說根本不是阻礙。

你率領兵馬辛苦行軍,趕到一處城池,想要借著城墻和工事的遮蔽好好休整,這圍城攻城往往要以月和年為單位計算,所以進入城池往往就安全了,再不濟,依托城池同敵軍作戰,這也是占了莫大的便宜。

不過這個道理對趙家軍卻行不通,你高墻深溝又能如何,趙家軍來到擺開大炮轟出去,城墻根本不是阻礙,到時候你躲在城內反倒被人甕中捉鱉,人口和糧食都便宜了別人。

原本建州女真的貴人們對這個知道的很模糊,但建州女真在關內眼線太多,消息源源不斷的傳遞過來,加上復州那邊的戰例,他們再怎麽不信,也要小心防備了。

既然這幾個城池守不住,那索性不去守禦,遼南半島在不斷的清剿拉鋸下已經殘破不堪,而且還是新占,失去了也不覺得如何可惜,索性堅壁清野,直接丟棄不管,免得給那趙家軍行了方便,所以這幾處堡壘的人口和物資全都被撤回蓋州衛城。

可憐那些遼鎮漢民,經歷了一次次苦難之後,好不容易在這幾處做牛做馬有了點安定,又要流離失所。

遼南半島的西線一側,自蓋州衛城向南到復州城一帶,這片區域已經近似於無人區,只等著大軍接戰了。

雙方都在準備,大戰還未開始,不過這片區域並不是真正的無人活動,趙家軍和建州女真的騎兵帶著幹糧來來往往,偵緝刺探,遮蔽戰場,彼此獵殺,從某種意義上說,戰鬥已經開始了。

暫編第一師一共不過兩千騎,而阿敏所領的建州女真大軍足有萬騎,戰場上的強弱自然不同,蓋州衛城和海州衛城的調撥還未完成的時候,還有空子可以鉆,等大軍在蓋州衛城紮營結寨準備南下,趙家軍的騎兵已經很難滲透進去了。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戰前敵情是一件大事,可在這麽一個狹長地帶下,彼此兵馬各在兩端,需要了解的情況也並不是那麽多。

更何況趙家軍暫編第一師加一個加強團兩萬余人就在這裏,在來年開海之前沒可能增加兵馬,也沒可能有什麽援軍,而建州女真兵馬數量不管是五萬還是十萬,這一戰總歸要打的,而且大軍一旦運動,沒可能彼此不發覺。

沒什麽偵緝敵情的必要,但臨戰之前該做的必須要做,戰爭,特別是大戰,不是比誰更出色,而是比誰的錯誤更少。

話說回來,在這個時候,騎兵之間的刺探獵殺,更像是戰前鬥氣,小規模的戰鬥勝敗盡管不影響大局,卻可以提振士氣。

建州女真大軍諸將尤其看重這個,從前他們自關外入遼鎮,大戰小戰可以說百戰百勝,但遇到趙家軍之後則是例外,先是近萬大軍沒奈何趙家軍在皮島上的小堡壘,然後被人在金州和復州摧枯拉朽的推了回來,每次都是完敗,甚至大汗的庶子也失陷陣中,這樣的戰敗不管怎麽封鎖消息也影響士氣,所以他們需要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