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4章 看似不近人情(第2/2頁)

“他們是挺可憐的,可是我們放他們走,他們就回不來了!這些工人都是積年的老工人,技術都經驗都練出來了,放回去他們就去種地,結果我們這裏回頭還要再重新慢慢訓練工人……”工相沉下了臉,又嘆了口氣,“有些事情,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得清楚的啊……”

大漢的工業發達,對工人提供的待遇也不錯,但是有很多工人原本是農民轉化來的,他們當年就種慣了地,雖然為了生計不得不做了工,但是心裏還滿是之前那種對土地的眷戀。在積存了一筆工錢之後,他們普遍地就想要辭工回鄉買地種田,尤其是在天下初定的現在,到處都有荒蕪的田地,更加激起了他們的這種念頭。

世世代代的農民,對土地的眷戀已經成為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崇拜,幾年時間的工人生涯顯然無法根除這種崇拜。另外,工人雖然收入不錯,但是工作條件普遍要比務農要惡劣,雖然火藥廠那種燒死人的現象在其他行業並不多見,但是機器切削掉手指或者造成其他傷勢的事例卻比比皆是,至於過度工作,長時間勞累更加是平常之事。

因為這些惡劣條件,即使能夠掙到錢,這些工人普遍對做工也沒多少眷戀,再加上心裏對土地的迷戀,那麽攢好一筆錢之後想要回鄉買地種地就很正常了。

而對國家來說,有經驗的工人是需要時間培養的,走了之後工廠就要蒙受損失,而新培養的工人又會有回家買地種地的念頭,所以工人的流失就成了各地工廠——不管是官辦的還是民辦的——所共同面對的大難題。

一種辦法是聽之任之,任由大片工廠衰敗——這是工相怎麽也不肯承受的。

一種解決辦法是降低工錢,讓他們沒有買地的本錢,只能繼續被留在工廠裏面供使役,但是這種辦法工相也不願意用。

所以他只能用發布行政命令,禁止有經驗的工人離崗來制止這種現象了。

自從他發布了命令之後,各地老工人辭工回鄉的事例顯著減少,而且即使回鄉也會被地方官強制送回來,所以大漢的工廠總算保住了足夠的合格工人。這個老孫頭和他的兒子因為在工地上做了幾年,而且已經成為了有經驗的工人,所以也在禁令限制之內。

雖然這種辦法有可能不近人情,但是這是目前所能夠選擇的最好辦法了。

聽完了工相的解釋之後,太子的思緒變得有些混亂了。

他作為一國太子,最希望的就是百姓人人生活安泰,國泰民安,然而工相這裏卻以國家之所需為由,頒布了不近人情的命令,而他卻感覺舅舅這裏也有道理。

這……到底怎麽樣才好?

“治國之道,紛繁復雜,太子殿下,確實難為你了。”看著有些迷茫糾結的太子,工相有些同情地嘆了口氣,“舅舅的性子你是知道的,與世無爭,絕不是喜歡害人的人。可是……這世事紛繁,有的時候我也只能硬下心腸來做些沒辦法的決定啊!”

“舅舅……非這麽做不可嗎?”太子嘶聲我呢。

“嗯,非這麽做不可。”工相直接點了點頭,“太子莫要忘了,我朝以工商立國,也正是因為有了工商的收入,我朝對農民的稅賦才如此之輕,征發徭役也如此之少,如果因為一點點私情就放棄的話,那天下所受的害反而更重。我之前想不通這些道理,但是在工相的位子上做久了,想不通也得想通了,有些事就是無奈之舉但又不得不做,這就是一件。”

太子陷入到了沉思當中。

“這麽多年,我也差不多想明白了,治國自然要靠仁義,但是仁義有小仁義也有大仁義,為了一兩個人就破壞了大事就是小仁義,為了天下著想就是大仁義。”工相繼續侃侃而談,“想盡一切辦法保證工業,發展工業,就能讓更多人有飯吃,有衣穿,這就是大仁義,為這個,做點違心的事情也可以,我做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