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2章 國王拜見太子(第2/3頁)

……

在江華島上的大漢衙署當中度過了一晚之後,早上才在高麗領議政大臣、奉迎使金藎國的帶領下,大漢太子和隨同他的扈從、以及護衛等人離開了江華島,踏上了高麗的土地,然後向高麗的國都漢城進發。

江華島離漢城大概百裏左右,護送太子的行程又不可能太快,所以他們中途休息了一晚,到了第二天一大早才來到漢城城外。

而這時候,位於漢城西郊的迎恩門之下,早已經是人頭攢動,熱鬧無比。

高麗自從李朝開國以後,就是明朝的屬國,一直都奉行事大主義,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和中原王朝的關系,以中原之下地位最高的‘小中華’自居。在成為大明藩國沒多久,高麗朝廷就在首都漢城西郊修建了“慕華樓”(後來改稱“慕華館”),作為迎接中朝天使的國賓館。慕華館前立有兩柱紅木,稱為“迎詔門”或“延詔門”,作為慕華館的附屬建築,而後這裏經過了擴建,就成為了一座牌坊門。

後來明朝使臣薛廷寵來到朝鮮,他對“迎詔門”的名稱發表意見說:“所迎有詔、有敕、有賞賜,而名以‘迎詔’,似偏矣!”於是題寫“迎恩門”三字,作為該門的新名稱,高麗君臣自然唯命是從,更改掉了門的名字。後來,迎恩門在壬辰倭亂時被毀,重修後明朝使臣朱之蕃於萬歷末年間出使高麗的時候,重題“迎恩門”匾額,並落款“欽差正使金陵朱之蕃書”,掛於其上。

如今,重修的門還在,但是牌匾已經不見了——大漢已經代替了大明成為‘天朝’,為了避免天朝的太子不高興,在高麗國主李琿的命令下,牌匾已經被摘了下來,重新掛了一塊由高麗人自己繪寫的牌匾。

而此時此刻,以李琿為首的高麗君臣,以及大漢駐高麗使團的絕大多數成員,正站在迎恩門之下,等待著太子殿下的駕臨。

天色略微有些陰沉,灰蒙蒙的天空壓在蒼穹之上,明明已經接近中午了,卻還是看不清太遠,春風微帶涼意,並不是一個出門的好時節。因為一大早就來到了這裏,已經等了許久,所以現在大家都有些不耐煩起來,各自分成了幾群人互相談天說地,甚是鬧騰。

站在最靠近迎恩門的地方的,自然就要是高麗國主李琿了。他今天盛裝華服,高大的身軀也在禮服的映襯下顯得尤其的英挺,已經花白的頭發也被整齊地束好放在了頭上戴著的翼善冠當中,這一套禮服華彩,恍惚間又讓他拿回了幾分當年的風采。然而一片模糊,只剩下眼白的眼睛,卻讓這種風采瞬間化為烏有。

因為之前政變的緣故,他早早喪失了視力,因此聽覺較常人要敏銳許多,現在各種聲音伴著寒風向他的耳朵裏鉆,讓他精神怎麽也無法集中。

自從借著大漢的幫助復國之後,他一直幽居在景福宮很少出來,一來是自知如今的形象太過於不堪,恐遭人譏笑,二來也是受不了外界的嘈雜。

可是今天是中朝太子親自駕臨漢城的日子,這可是無法推脫的儀式,他也只能帶著侍從們來到迎恩門靜待中朝太子的到來。

他孤零零地,身邊空蕩蕩的,也沒有一個人跟他說話,仿佛已經成為了孤家寡人一樣。盡管沒有根據,他去總感覺眾人的視線都放在了自己的身上,口中的竊竊私語也好像是在議論他如今的慘象,這讓他感到愈發不自在。

他原本就是個性格十分孤僻忌刻的人,當年在位的時候就威福自用,多次清洗殺戮群臣,自從眼睛被燙瞎了成為殘疾人之後,更是孤僻了幾分,總懷疑大臣們都在暗地裏譏笑自己,這些不斷傳到耳中的竊竊私語,都被他聽成了嘲笑和譏諷,刺得他如同芒刺在背,卻又無處發泄。

因為他知道,自己再也不是原本那個可以隨意作威作福的高麗國君了,一個瞎子是不可能靠自己來治理國家的,如果不是大漢出兵相救的話,自己現在可能已經老死在江華島當中了。大漢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了自己而已,如果再像過去那樣惹得高麗朝廷上下離心,那麽自己就會像當年那樣,被人國君之位上被趕走。

唯獨這一點他無法忍受,失去了一次之後他才知道國君之位的珍貴,哪怕是做個有名無實的國君之位,他也不願意再放手,為此哪怕要對大漢皇帝和太子卑躬屈膝、哪怕被高麗上下唾罵,他也在所不惜。

就在這時,他聽到了竊竊私語的群臣們忽然騷動了起來。

“來了嗎?”他轉過頭來,為後面站著的內侍。

“陛下,來了。”內侍連忙走到他的身邊,附在耳邊低聲回答。“前面就是大漢的士兵開路,中間有一個車隊,這排場一定是中朝的太子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