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3章 恭迎和飲宴(第3/3頁)

終於,在完全聽不到四周的歡呼聲之時,乘輿來到了景福宮當中。

他們是從南面的正面光華門進去的,光化門由三個虹霓門組成,其中位於中間的虹霓門供國王通行,左右兩個虹霓門供大臣出入,而作為中朝太子,他自然是從中間的門進入宮內。王宮面積並不大,固然是因為高麗的財政所限,同時也是因為高麗是大明的藩國,王宮的規制嚴格遵循與宗主國的宗藩關系。和服飾上的待遇一樣,景福宮是以親王規制來建立的郡王府,於是所有建築均以丹青之色來區別於中國皇宮的金黃色。

當進入景福宮之後,出於好奇太子四處打量了一下,結果發現四周的墻垣老舊,有些衰頹破敗,有些殿宇甚至還有被火燒過的痕跡,不由得暗暗稱奇。

在幾十年前,日本入侵朝鮮,壬辰戰爭爆發。因為積弱而且內鬥不休的高麗朝廷實在難以抵抗日軍的兵鋒,所以王室很早就逃離了漢城。而留都大將金命元、副元帥申恪僅僅率兵千余,屯濟川亭,他們見到日軍聲勢浩大,不敢拼死抵抗,於是將自己所部的軍器都沉於江中,然後自己騎著馬走逃,在主帥逃離的情況下諸軍自然全部潰散。

日軍將領加藤清正率領日本軍隊度過漢江,攻占漢城。日軍入城前後,漢城已經遭到很大的破壞。在當時的國主出逃前夕,城中宮殿、社稷、衙署、城門以及宮內珍寶、歷代典籍、文物禮器已經全部被焚毀,只剩下了李氏王族的宗廟獨存。而日軍將領入城後就曾將這裏當成了居所。後來日軍將領甚至連宗廟都焚毀了,然後移寓到南別宮,指揮諸路之日軍向北追擊。

在高麗君臣從大明借到援兵之後,因為大明軍隊的兵鋒所及,日本軍隊開始撤兵南下,離開了漢城。然而他們臨行前為了發泄,居然將城中人民屠戮殆盡。當這年宣祖國王返回到漢城時,景福宮已經是宮闕俱燼,荊棘滿城,百官只能夠依墻壁以坐,他也不得不以一位王族的舊日宅邸為行宮。在宣祖死後,現在的國主李琿繼位,在他的敦促下,原本的宗廟和宮殿開始擇要修復。

因為景福宮占地太大而且殿宇眾多,需要消耗的財富實在讓現在的高麗朝廷難以支撐,所以他只是草草維護了景福宮一番,然後把重點放在了原本是離宮的昌德宮上面,並且一度把那裏當成了正宮。

然而,在後來,因為李琿的倒行逆施,高麗大臣們發動了政變,帶著兵沖入到了他所居住的昌德宮當中,然後廢除掉了他的國君之位。而昌德宮也在這次政變當中被焚毀了。

篡奪了他權位的侄子李倧另外居住到了別的宮殿當中,昌德宮也荒廢了。等到後來,李琿在大漢出兵的威脅之下終於得以復位,在處死了李倧以及他的子女親族之外,李琿曾經打算過再度重修昌德宮,把那裏當成自己的寢宮。

然而,在大漢使團的“景福宮才是正宮,國君居於其中才能名正言順。而且景福宮居於漢城城內,利於防守,以免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的建議下,他放棄了重修昌德宮的想法,而是將自己的寢宮遷回到了景福宮當中。

雖然這些年來景福宮一直都得到了修繕,不過畢竟這裏的規模較大,所以財力有限的高麗朝廷只是重點修造了一小部分殿宇,殿中還留存有不少當年壬辰倭亂時留下的兵災的痕跡,觀察力敏銳的太子一眼就看出來了。

景福宮的正殿是勤政殿,這裏是禦座所在地和國主舉行各種大典和上朝聽政之所,現在過去自然不太合適,所以乘輿向宮中身處的慶會樓行了過去。

慶會樓是建立於一個巨大的人工湖上的樓閣,它是國王設宴招待眾臣和外國使節的迎賓館,現在用作中朝太子的下榻地自然十分合適。在巨大的池子邊,太子和高麗國主一起走下了乘輿,其他人也紛紛列在了兩邊。

然後在內侍的引導之下,他們沿著石制的狹窄過道,穿過了這人工湖,走入到了湖心處的慶會樓當中,一路上夾雜著花香的春風不住地向太子的面龐吹拂,讓他感覺舒服了不少。

慶會樓原本就是國主和大臣們的飲宴之所,所以地方倒也算是十分寬敞,不過因為李琿復位之後很少宴請大臣,所以這裏幾年來並沒有得到妥善的使用和保護,只是在太子駕臨之前匆匆忙忙地再收拾了一次而已,雖然幹凈但是卻總顯得有些荒疏,假山當中雜草叢生,石階也參差不齊,遠處的那些還沒有完全修復的殿宇,更加為這裏增添了幾分蕭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