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虎皮,做大旗(第2/2頁)

孟子這裏引述的《湯誓》是後來成為五經之一的《尚書》裏的一篇。我在讀先秦時代種種資料的時候,對那個時代的人產生過一種奇怪的羨慕之情。大家看完這本《孟子》就會發現,孟子很會引經據典,但翻來覆去所引征的不是《詩經》就是《尚書》——那個時候,書籍還是很少的,像孟子這樣只要讀熟兩本書就能在國際社會裏混了個頭臉出來,甚至就能成聖人了!可我們現在單純是想讀一讀他老人家這本《孟子》就需要有海量的書來作參考啊!

翻回頭來,《湯誓》裏被這麽惡狠狠詛咒的那個人到底是誰?他,就是夏代最著名的暴君夏桀,是整個中國歷史上和商紂王並列的頭號壞典型。好了,孟子的又一個經典話語模式出現了:扯虎皮,做大旗,打著紅旗反紅旗。

為什麽這麽說呢?讀完《孟子》我們就會發現,這位老先生是很會樹典型的,我們知道有一句名言叫做“言必稱堯舜”,這就是孟子的夫子自道。當他要提出自己思想主張的時候,通常都要拉來古代聖賢這面大旗,意思是:你們看,我這些話可不是拍腦門瞎說的,是從堯聖人和舜聖人那裏推演出來的,是周文王的思想路線,難道堯聖人和舜聖人還會錯嗎?我們跟著堯、舜和周文王這些個聖賢天子難道還會錯嗎?

孟子想批評誰的時候,經常也祭出這面大旗:你的做法是不合於堯、舜和周文王之道的!那麽,我們知道了,堯、舜和周文王屬於正面典型,可是,經驗告訴我們,單有正面典型是不夠的。於是,反面角色扮演就落到桀、紂這二位身上了。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我們經常能見到這樣的議論:一說聖賢之道,就言必稱堯舜,一舉壞典型,就言必稱桀紂。堯、舜和周文王在孟子時代人們心中的地位就是絕對的權威,而桀、紂呢,就是超級大反派,所以,上綱上線扣帽子的招數由來已久,孟子早就玩兒過了。

於是,孟子對梁惠王的這段回答我們還可以這樣來翻譯:“大王啊,聖人說過,統治者要與民同樂,而不是自己一個人躲在私家花園裏沒事偷著樂,您以為您是貧嘴張大民哪?怎麽著,您還給我擺臉子?不服氣是不是?叫板?跟我叫板可以,可您敢跟聖人他老人家叫板?……就是就是,別看您是大王,料您也不敢……大王啊,您可要小心了,您現在的所作所為可有點兒往反動派那邊靠了,您可要留神哦,別做咱們魏國最大的反動派!您要是做了反動派,全國人民都饒不了您,您還想在這花園裏偷著樂?別做夢了,到那時候,您哭都沒地方哭去!”

對孟子這種回答,梁惠王能怎麽辦?不滿意吧,可又不好反對,因為一提反對意見就等於公然反對大聖人主義,就等於成了魏國最大的反動派!唉,這處境,怎一個愁字了得!

扯虎皮,做大旗,這是孟子的經典論辯技術,但說到這一段裏所表達的與民同樂的思想,那還是相當精彩的。孟子的民本主義思想在這裏已經露頭了,但是,無論在戰國時期還是在以後的專制時代裏,構築這樣的與民同樂的烏托邦又怎麽可能呢?至於對周文王營建靈台一事的引述,聽上去是如此動人,可事實真的是那樣嗎?堯、舜的時代真的是一個理想的黃金時代嗎?

誰也不知道!

那麽久遠的歷史,幾乎是無據可考的,但現實社會是如此令人郁悶,那就不妨憧憬一下遙遠的理想國吧。而且,如果理想國不僅僅是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之中,而是當真曾經在古史裏面出現過,那不是就意味著那是我們曾經達到過的一個理想的社會水平嗎?既然曾經達到過,那我們現在努努力,再達到一次,這豈不是可能性很大的一件事嗎?

孟子的扯虎皮,做大旗,其意義恐怕正在這裏。若有哪個不識趣的家夥非要孟子拿出這些理想國的紮紮實實的史料證據出來,那肯定是會無功而返的,並且,以實證的態度破壞許多世代裏和許多人心目中的那個永恒的美好夢想,這一定不會招人待見的。漢代大學者王充就曾經人單力孤地這樣做過,但他還不是實證,只是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