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的人禍(第3/3頁)

深究起來,影響中國歷史文化的三大主流思想儒、釋、道,本來沒有一家是講鬼神的(佛家的鬼神觀和大眾認識中的鬼神觀根本不是一回事),可是,社會的發展總是順著人性在走,所以,這三家思想發展來發展去,沒發展多久,就全被鬼神充滿了。我發現,無論古今中外,任何在大眾當中被廣泛傳播的思想,只要長時間地發展下去,最後的樣子都會變得差不多——都會形成兩點共性,一個是神靈保佑,一個是偶像崇拜。哪怕某種思想最初甚至是明確反對神靈保佑和偶像崇拜的,最後一樣也會落到這個套路中去。精英思想總是要接受大眾的庸俗世界觀改造的,總是要迎合基本人性的——這一點,還是等我們進入孟子人性觀內容的時候再展開來談吧。

那麽,我們現在來讓荀子把他剛才一直想說又一直沒說完的話給說完。荀子要說的是:“天上的妖孽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妖!”

這可不是我的發揮,誰要不信就去找一本《荀子》的原文來看看。但是,荀子這裏說的“人妖”和泰國人妖其實並不是一回事,意思呢,是和“天災”相對的“人禍”。荀子認為,社會上存在著三種人妖,第一種就是農時遭到破壞,人民群眾餓肚子,路上常看見死人,荀子用了一個詞叫“政險失民”,我們回過頭再來看看孟子的“率獸食人”。雖然當時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人們對天災的侵害幾乎沒有任何辦法,但是我們的儒家先賢們還是認識到了,天災雖然可怕,但人禍之害遠遠大於天災。

他們,也包括孔子,雖然在有些觀點上沖突很大,但都能深切體會到草民的艱辛,指出:什麽最可怕?人禍最可怕!

是的,天災不算最可怕,人禍才是最可怕!

那麽,問題到這裏可不算完,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就是:人禍是誰造成的?

荀子說,誰“政險失民”就是誰造成的。

孟子說,誰“率獸食人”就是誰造成的。

那麽,問題還不算完,再接下來就有了第三個問題:人禍能不能解決?

答案一致是:能!

好了,接下來就是第四個問題了:怎麽解決?

答案一致是:仁政,王道,禮制。

——這四個問題和問題的答案就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邏輯的概要。儒家思想基本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內聖”,二是“外王”,也就是說,一個是個人修養,一個是政治主張。這四個問題和問題的答案,就是對“外王”的概括。

有人一定會好奇:孔孟之道很牛,很牛啊,看上去好像都有點接近“天賦人權”的觀念了啊!那麽,照這個思路去做,管不管用呢?

這個問題只能假設,雖然歷史無法假設。

有人又會問了:孔孟之道後來不是正統了好長時間嗎?是官方的政治哲學,那怎麽能說“只能假設”呢?

我的回答是:“官方的孔孟和原本的孔孟已經不一樣了。官方的孔子,官方的孟子,雖然在大殿裏站得高高的受人香火,可是,早都沒有小雞雞了。”(誰要是不信,就等有機會湊近了塑像仔細看看,肯定沒有!)

所以呢,如果照他們的思路去做,管不管用?這個問題我們只好猜測,只好假設。

我想,如果我是公司老板——要先聲明一下,我得既是唯一股東又是總經理,總之,朕即國家,錯了錯了,是“朕即公司”,不能拿有董事會的股份公司來比喻——好了,我就是這麽一個公司老板,招聘了很多員工,如果讓我選擇管理思路的話,我會偷偷用韓非子的主意;如果我要招高管的話,我會高薪去聘商鞅,商鞅的量化指標考核和責任人制度在現在看來都是很實用的管理思想;孔子和孟子我也要高薪聘來,讓他們做什麽呢,反正絕對不能讓他們搞管理,最好是讓這兩位大聖人去做公司的形象大使,肯定能和周傑倫、SHE(女子組合)這些小偶像有一拼!廣大基層員工要什麽人呢?很簡單,要那些被割掉小雞雞的儒生。為什麽?兩個字——好使!

不對,“好使”這兩個字不大精確,應該再加上一個字,意思和味道就更能出來些了——好使喚。

在這一節的最後作一個題外話的小說明。我曾在一本研究中國古代性文化的專著裏讀到過對《荀子》“人妖”的引述,但這書引錯了。《荀子》裏確實提到過有些男人打扮得女裏女氣的(從上下文看,我倒覺得這些人不過是好打扮一些,比較前衛罷了),但是,荀子雖然對這些男人不大看得慣,可他卻也沒有說這些人就是人妖,他用的“人妖”這個詞是在另外一章裏的,是講人禍的可怕。人禍,這才是荀子擔心的“人妖”。